母亲|《写给母亲》里隐藏的那些平淡而不平凡的爱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八期【母亲】 单月征文
前几年流行的一首歌,叫作《西安人的歌》。对于一个不善歌曲的我来说,歌词记住的并不多,只有二句。一句是“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是真是,因为我曾经特意绕了西安的城墙一圈,最终让我找到了。
另外一句就是“看夕阳西下,就坐在护城河,怀里再抱上一本贾平凹的小说。”就这样我知道了贾平凹老师以及他的小说。
他是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陕西,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得过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以及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看到本次征文的第一时间,我就在找到了这本书,原以为这本书中写的全部都是送给母亲的感谢话语,打开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其实大多数孩子对于母亲的爱,都是不善表达出来的。
正如这本《写给母亲》散文集,里面虽然只有几篇写给母亲的,但是我们却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与感激。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共收录了作者三十六篇散文,书的名字《写给母亲》就是第一辑第一篇散文的名字。
第一辑的内容主要是写身边亲人的文章,包括自己的母亲、小妹、女儿以及待自己如同儿子一般的婶娘。
第二辑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一些事,从小学到大学,从孩童到年老,生动的讲述了作者一生的人生轨迹,可以算是作者的小自传了。
第三辑和第四辑的内容大体是以作者的一些创作经历为主,讲解了多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以及当时的心路历程,可以算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创作回顾吧。
第五辑是作者对于一些作家朋友的评价以及解读,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路遥、陈忠实以及莫言等知名作家。
第六辑主要介绍的是文学创作之外的贾平凹,介绍了他在绘画、收藏等方面的一些事迹。其中汉罐那篇里的“天下奇丑,旷世孤独。”让我觉得又好笑又伤感,印象深刻,这大概就是孤独的感觉吧。
本次我们主要分享关于母亲的内容,对这本书中其他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打开这本书,亲自体验一下贾平凹老师散文的言语质朴、随性坦诚而又蕴含深意。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去找了2017年,斯琴高娃在《朗读者》节目中朗读的《写给母亲》这篇文章,视频时间不长,只有短短八分钟左右。但是在斯琴高娃饱含深情的声音以及这篇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中,让我在看完后,眼眶不由自主的湿了起来。
这篇文章中,所选的事例全部是平常生活中的琐事,但是就是在这些琐碎中,尽显母爱的伟大。
一句“谁想哩?妈想哩。”便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我们老家那边也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打喷嚏是因为有人在想你,所以小的时候一打喷嚏了,就能听到我妈说是她想我了。
渐渐地长大了,离开了家,虽然还记得这个说法,可是每次打喷嚏的时候,想到的只是怕不会要感冒了吧,很少会想到可能是家里的母亲在想我念叨我,这么看来,我可能也不算是个好儿子吧。
正如贾平凹在《我不是个好儿子》中写道:“当我得意的时候我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回鼻子。”可能做儿子的永远也无法像做母亲的那样细致入微,不求回报。
从古至今,关于母爱的文章有很多,从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冰心《纸船》的“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文学作品在不停地歌颂着母爱?
因为母爱是山,巍峨耸立,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又是水,滋润着她的每一个子女的成长之路。母亲为我们在这山水之间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让我们可以在这片天空之下无忧无虑,茁壮成长。
虽然这篇文章所列举的都是日常琐碎之事,但是其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
不仅仅将一个普通的农村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有趣。更是将一个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脑海里不自觉就浮现出一个一直在看着我们,目光和蔼的母亲的形象。
我相信这些不光是作者写作水平高的缘故,更是因为作为一个儿子,对母亲自然纯净而厚重的爱的表现。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仅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与感激,更想引发了我们这些读者对于亲情、母爱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曾经偶然刷到过一个岳云鹏演唱《如果有个直达天堂的电梯》的视频,在视频中岳云鹏声泪俱下,非常悲痛的演唱完了这首歌。作为一名喜剧演员,我们看到的都是他嘻嘻哈哈的一面,很少能看到他这么严肃悲痛的一面。后来观看评论区才知道,当时他的父亲去世,而他无法立马赶回家乡为父亲尽孝,所以只能将情感倾诉与歌中。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无数儿女心中永远的痛。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们的母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新添了白发呢?我不知道,我只记得有一年工作放假回家,不经意间看到了他们头上的有了白发,那一瞬间,我的心像被什么揪了一下。当时,我没有说出口,因为我知道从那一刻起,她在我心中就就已经慢慢变老了,她似乎是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变老了。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我想做一个呼吁,呼吁大家此刻可以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打一个电话,和母亲通一个视频。在视频里,仔细的看一下我们正在老去的母亲的模样。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远在家乡的母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非常喜欢《论语》里的一句话,现摘录在此,与诸君共勉。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愿岁月温润,母亲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