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散文

第二次生命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水的表情

心理大师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通常从四十岁开始。

看到大师的这句话,莫名就被戳中了。

我们的前半生,是活在世俗的价值体系里的,耳边环绕着太多的声音,你要这样,你要那样,仿佛背负着一张大网,密密麻麻都是别人的期待。

背负着父母的期待,考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

背负着伴侣的期待,升职加薪,买车买房;

背负着孩子的期待,做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超人;

还有领导、同事、朋友、老师、亲戚、邻居……

每一道目光,都是一份重量,像山一样压在我们的肩上。

小时候都幻想着成为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长大了却发现自己只是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沙和尚。

每天都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们在惯性中前行,却忘了来处与归途。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

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逐偶尔的满足”

在庸庸碌碌中,“自我”像被扔在陈年老屋中的八音盒,被遗忘在灰尘和蛛网交织的岁月里。

年近四十,人生过半。

站在生命的长河里,往回看,一生的轮廓历历在目;往前看,命运的轨迹已然成型。

一眼望到头的无趣和生命倒计时的恐惧轮流奏响,叩问着我们的灵魂。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的一生,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吗?

那些被遗忘的梦想飞去了哪里?

那些被放弃的爱好丢在了哪里?

那些被压抑的需求埋在了哪里?

曾经深埋的自我意识会时不时的冒头,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求一个让灵魂安睡的答案。

活出自我,是第二次生命的意义,也是通往幸福的入口。

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冒险,也是一次跋山涉水的救赎。

《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中年之际,放下证券经纪人的身份和优裕的生活,从头开始学习画画,不惜抛妻弃子,不惧穷困潦倒,用画笔挥就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主人公升起了浓浓的嫉妒。

嫉妒他对画画单纯而浓烈的热爱;

嫉妒他笨拙的、不计后果的坚持;

嫉妒他不惧世俗毅然决然的勇气。

他最后死在了一个僻静的小岛,但是他的灵魂获得了燃烧的辉煌与喜悦。

我甚至嫉妒这样不带遗憾的死去。

有一幅漫画《11辈子》,大意是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其实可以活很多辈子。

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它让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杨本芬63岁才开始写作,

褚时健74岁才开始种橙子,

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拿起画笔,

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丰富多彩从不因年龄的增长而消退。

它只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宽广、坚韧和丰盈。

第二次生命,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