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早 Day7 : 冬天的夕阳湖畔
第一单元的旅程
第一天,我去了解为什么要写作,潇洒姐说这种“创作和表达“的快乐,在趁早体系内,都被称为”心流时间“,而趁早认为”心流时间“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的关乎于幸福、丰富和意义的所在。
关于为什么要写作,她分享了波伏娃的《第二性》,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分享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创作初衷,“我要为我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分享了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小波说立志写作在他身上是个不折不扣的反熵过程,也就是“趋害避利”的一件事,投入多收获少,费力不讨好。
关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她提到了我很喜欢的作家,J.K.罗琳和村上春树,有那么一瞬间,像是被命运眷顾的顿悟时刻,他们有了想写作的开始。还提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一开始是专栏记者,后来一个雨天让她驾车出了车祸,导致无法继续正常工作。丈夫便鼓励她开始阅读,带来很多书籍让她解闷,后来抱来一大摞的白纸,鼓励她创作。于是十年间,她完成了她一生唯一的作品《飘》。
最后让我们自己去寻找为什么写作,并且从此刻开始,立即行动。
第二天,潇洒姐分享了100天的写作,将会经历什么。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进入倦怠,再消磨意志后,开始有点烦躁,有的会退出,有的会继续坚持。等到60天-70天后,开始形成良性循环,有了好的习惯,最后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在这过程中,每当写不下去或者想放弃的时候,想一想第一天找到的为什么写作的答案,重读一下,继续前行。
她举了3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法国现代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他写作时会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点燃蜡烛,将百叶窗拉得严严实实,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分不清白天黑夜,可以真正做到“夜以继日”,还会把咖啡当水喝,一辈子喝了超过5万杯咖啡,每天写作超过18个小时,最后用了4个月时间,创作了近18万字的传世名著《高老头》。另一个是法国大作家——雨果,他当时和出版商签订合同,必须半年内交出一部书稿,回到家后,他将所有衣服锁进柜子,柜子钥匙扔进湖里,这样就不会再想着出去玩,除了剩下一件贴身要穿的衣服,于是大半年他与世隔绝,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不离开书桌,最终他提前两周完稿,创作了近40万字的巨著《巴黎圣母院》。最后一个是布雷切特,感觉自己无望写完小说《丑陋的女性》,便用一把猎枪射中了自己的右脚,将自己困在书桌前,这才得以完成这部书稿。
这几位伟人逼自己写作的行为极端,不值得学习,但为了下定决心完成写作的举动仍然令人佩服。重点是完成,再完美。
第三天,首先潇洒姐分享了如何写一本书,第一种是一气呵成式写作,第二种是准备的怪圈,第三种是随心所欲式。大家可以对应看看自己是哪一种,我是属于第三种,有了想法才能写,拖拖拉拉的(被评为最不靠谱的方式)。而最有效的流程安排:
先拟订大纲;
然后收集相关素材并整理;
开始去写,大胆写下初稿;
去要反馈,从读者、编辑、身边人那里;
然后修改润色;
再持续循环“搜集素材、继续写作、要反馈、修改润色”,最终定稿。
至于如何出版,大家网上搜索看看,肯定也会知道的,我就不多说了。
第四天,潇洒姐开始让我们尝试去写,她分享了一个著名写作导师,约翰·麦克菲,他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草稿憋出来。还推荐了一本写作书《Draft No.4》,大家可以去看看。
还分享了写作的仪式感,这点还挺有趣的,比如18世纪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史学家、剧作家席勒,他有一个写作怪毛病,就是要闻烂苹果味道。法国作家大仲马,他只用一种特制的方格纸写作,听说还挺傲娇的。
第五天,就要开始训练自己写出第一篇提纲,既左右脑提纲法。
第六天,潇洒姐分享如何在阅读中学写作,多读书,读好书,为了写作而阅读,有它专属的精读方法。
1、精读目录,也就是提纲;
2、精读作者前言,了解作者背景;
3、精读华彩部分
第一次写作课时,由于忙完一天,晚上又要约会吃饭,时间没有合理安排,无法找到一本合适的书籍。正好附近有一家新华书店,找到一本《断舍离》精读大纲和作者前言,并摘录了华彩部分,我了解到原来真正的断舍离并不是用收纳去整理房间,而是丢弃不用、舍不得扔的事物。
第七天,是休息日。
听潇洒姐讲述如何写作,能够收获到趁早团队的用心。不管是每日引导如何写作,还是训练我们提高写作技巧,拓展了我的阅读知识面,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写作,让一个新手,不惧怕写作。
第一次写作100天,完全是硬着头皮,跟着当日写作指南去创作800字,第二次参加,有了前面100天的铺垫,开始得心应手。
第一周阅读一本书,一部电影,两集中国通史,接下来再接再厉~
很喜欢的一首音乐,听完后心情一下子平静,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