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严歌苓《学校中的故事》

2020-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钮的花间一壶酒

《学校中的故事》有严歌苓去美国读书时的生活影子。一开始对中国留学生在中餐馆和学校之间疲于奔命的描写是有切身的体会。故事也不复杂,一个中国留学生和她的“十九世纪浪漫文学”的老师。一头银发面目俊朗这本身就已经是故事了。人物刻画和描写丰满可视。特别喜欢严歌苓有些辛辣的笔触描写。例如开篇第一段中的一句“我不愿美国同学知道中国学生都这样一气跑十多个街口,从餐馆直接奔学校,有着该属于牲口的顽韧。”这些文字在流淌时应该有她自己生活的感触和真挚。

一头银发的帕切克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人。他的白发应该是一次次因为情感的炙热与烧灼而褪去发丝原本的颜色。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个严苛、怪僻,他的法西斯式的激烈和偏执,让这三小时的课成了精神刑讯。谁都喘不过气,谁都像被鞭子打一样向前走得飞快。这是每一个学生的痛苦感受,只有“我”知道帕切克是个难得的教师。“我”和帕切克有一种精神上的相知相惜。因为这份相知相惜,我打起十二分的努力,终于赢得老师的赞赏。

一切发生时像风一样自然。“我”们认可彼此才华,看见那穷困不能磨灭的光芒。“我”期待和帕切克一起走下去,因为那一份灵魂的共鸣。所以性别和属性在“我”看来都不是重要的。严歌苓在这篇文中想表达的应该在这段文字中发出了声音;“人们眼里,世界就这么物质;是物质就有属性。同性、异性,这性、那性。你想把这些性都弄含混,从中间找出个感觉;你想只要那个感觉,不要“性”,那不行。人们就来提醒你,你爱错了。你的爱要没有属性,就错了。”

他们有超出肉体性别的感觉认知。帕切克似乎也被“我”的才华吸引,玄妙的情感像气味弥漫在两人中间。“我”愿意不去辨别同性,异性,这性,那性。只愿意要两人之间的感觉。在“我”看来这种感觉高于其他的辨别。

故事的结尾帕切克还是忠于他的属性。在一大片的树林的木屋里写作,有属性相同的人陪伴。

那么那种无属性的爱,做数吗?

严歌苓收录在《白蛇》里的一个系列的故事,不是在寻找答案。她在展示情感的多元性。每个故事背后是一种情感的绽放。我们看到的是不在“规则”内的情感,这份情感和“规则”内的一样真挚,一样美好。只是多了很多无奈,像挣扎在张网中的蚊虫,心有不甘又被层层束缚。

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在他(她)的伙伴中是否有过打击异类的攻击?他(她)背叛四脚着地的向前迈进时,应该得到认同和反对。认同的跟随他(她)成为人类的先祖。反对的依然四脚着地的生存。没有谁比谁高贵,也不要因为不同的选择而指责对方。因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才铸就了如此的多姿多彩我们的世界。

那个拨动我心弦的人,不用去追究他(她)的属性,只有被属于彼此的感觉吸引,那就是爱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