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为什么很管用?

2019-01-12  本文已影响32人  93422f91af81

看待任何事物,“应该是”的视角让你把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助你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行为金融学,注重研究“实际是”的金融行为。

2019年,将是我持续探索区块链投资的一年,也是我全面学习经济金融学的一年,我会结合区块链投资实战,用微文学习输出《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用长文输出一些精品投资课程和经典投资书籍,最近一个月,我会来分享陆蓉的《行为金融学》。

你知道吗,原本各国的高校是没有《行为金融学课》的,后来为什么又开设了呢,这源于一个从学生倒逼学校的有趣故事。

2011年11月,哈佛大学70名学生集体推选了经济学大牛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这门课,学生们不是对曼昆本人的教学有质疑,他们是在挑战僵化的教育制度,只教一种观点和知识,脱离了金融的实战场景,他们问曼昆教授:“你告诉我们,世界有多理性,市场多么有效,那为什么会发生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世界运行还有其他规律?”

的确,事实的真相是,市场经常失效,世界经常不理性。这件事抗争的结果,是《行为金融学》走进了高校的课堂。

今天主要搞清楚三个问题:

1、行为金融学研究什么?

2、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有什么差别?

3、行为金融学学问什么最管用?

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什么?

简单来讲,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实际是”什么样子,而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行为金融学认为,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际决策,就像监管者不能认为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会回归价值,就不用管它了,事实上,每次的金融危机走出困境,都是各国政府出手救市的。比如2017年区块链投资ICO的疯狂,中国是最早出来干预的,虽然造成了九四的暴跌,但保护了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金融危机的形成,往往是政府缺位或者放任不管的结果,比如格林斯潘主张不干预市场,成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有什么差别?

陆蓉把金融学比喻成一颗大树,树有根、干、枝、叶,根上的理论,就是基础理论。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从金融学的根部分出来的,它们理论基础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研究的问题是重合的,好比长成了两颗树干分开、树冠重合的双生树。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这是他们研究的前提,也就是树根,所有人的决策都可以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来,价格是价值的准确反映,就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

行为金融学认为,应该从人出发研究问题,不是从数学出发来研究,要看投资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心理学来研究金融,认为人是非理性的,市场不会总是有效的,这是行为金融学的根。比如牛市中,大家都进场买比特币,想大赚一笔,把价格给不断推高,这就是投资者的行为影响价格。

实际上,金融学是二级学科,它的一级学科是应用经济学,而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学科是数学,所以学投资,数学好的人占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投资上赚到钱的人,都是聪明人,而赚到钱的钱叫“聪明钱”的原因。

行为金融学为什么管用?

行为金融学中的“行为”,指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它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这个学派是由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它指导实战获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有实力与传统金融学派分挺抗礼 ,谁也没有干掉谁,一起发展。

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因为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跨界学科,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既然可以找出投资市场的规律,还能预测,那就能很好的指导投资实战,制定科学的交易策略,比如量化交易绝大多数就是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比如行为金融学家塞勒被誉为“临床经济学家”,因为他能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学区块链投资,一定要好好学习《行为金融学》,建立自己的知识树框架。知识树学习是陆蓉介绍的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先建立基础理论的框架思维,再把学到的碎片化信息像叶片一样粘贴在树上,你的知识体系将不但有序还很丰富。

最后总结一下:

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决策,所以,对投资实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