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简友广场想法

这位老人才是我们应该追崇的偶像

2019-07-08  本文已影响3人  金音

 没有人会想到如此朴实无华的他会流利地说英文还拉得一手好提琴,没有人会想到这么精神矍铄的他已经90岁了,没有人会想到如此高龄早应退休享天伦之乐的他依旧坚守着他的稻田。

 他是谁?一位坚守本心,持之以恒的,具有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侠客”;一位将一件事情做到精致的、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神农”;一位一生不求功名利禄、孜孜不倦追求科学奥秘的“理想主义者”。他就是中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上世纪六十年代闹饥荒饿死人的场景留在了这位近百岁老人的脑海中,他的理想就是要让人们有饭吃,吃得饱,不让饥荒重现,悲剧重演,于是他发明了亩产量505公斤的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多出30%的产量,后续又不断改良,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

从国内到国外,他的为国为民的狭义之举,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当时的理想。 央视主持人采访时,他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啊,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当主持人问他:“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他连说了两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是完全有能力让大家吃饱饭的,而且事实证明他也在让世界上更多闹饥荒的地方慢慢吃上饭,吃饱饭。

1979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超过30个国家进行推广和种植。

 6月27日袁老在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的英文致辞刷粉无数,而这一天也是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推广成功并创高产记录的日子。

今天,一位清华的学子在毕业典礼上说了这么一句话“用一年时间做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而我们的袁老用一生的时间去做了一件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终生难忘的事情。

人群中你看他就是一个农民,清瘦的脸庞,黝黑的皮肤,穿着朴素,整天卷着裤管在田间忙碌。一生围绕着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水稻亩产1000公斤”,孜孜不倦,永不停歇地在实验再试错在探索,如今90岁高龄依旧忙碌于田间地头,很多事情还是亲力亲为,一辈子跟水稻打交道,一辈子就做这么一件事情,并且做得很好,但是还是没有停下创造更多更好的追求。

他就是清华校长口中说的那种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的人,他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选择,从事着内心向往的事业。并且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内的人们解决好吃的问题后,将眼光放到了全世界粮食短缺的地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位老人才是我们应该要尊崇、追随的偶像。还有很多像这样的老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这种为科学为真理奋斗终生的品质和执着,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淡泊名利的理想主义精神也是我们应该去唤醒的。做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地去完善一件事情,工匠精神也是我们要去坚持的。 我们的偶像不仅仅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还应在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除了学习和追星,还要留出大部分时间去思考那些“巨人”在干什么,我们是否在尊崇他们的时候,继承他们的科学事业,传承他们的高贵品格,让优秀传递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