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俱乐部2】《苏格拉底的申辩》
经过几次预热,读书俱乐部终于扬帆起航,我们从向苏格拉底老师学习开始。
苏格拉底在西方社会中的地位类似于中国的孔子,可以说是大师中的大师,导师们的导师。至于为什么要从这本书开始,我觉得有几点原因:
1. 承认无知才能获得新知
如果有人说你无知,我们大多数人都会不开心,但是如果有人夸你聪明,那你一定会内心窃喜。但是苏格拉底老师却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
据说在古雅典,有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告诉苏格拉底说,神谕说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让学生感到意外的是,苏格拉底第一反应不是拍个朋友圈,而是认为一定是神谕搞错了。
于是他四处向人求证。他分别问了最优秀的政治加、诗人、手工艺人等等,这些人都说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并且还为自己掌握的技能而沾沾自喜。问完一圈之后,苏格拉底有所感悟,神谕是对的。自己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一样的是,自己对很多方面都一无所知。不一样的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道理说起来很简单,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我觉得这个世界不缺乏张狂自大的聪明人,但是面对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能够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虚心求教、努力学习,也是一种智慧。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承认自己的无知,放空自己,接纳一切能带给我们启发的新知,这才是一个学习者应该有的态度。
2.人云亦云的事情未必如此
有句话说得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其实,真理掌握在谁的手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否透过纷繁的外表看到真相。
说起苏格拉底之死,多数人都会想到,愚昧无知的古雅典教派,上天恩赐的大师不好好珍惜竟然处死了。而真当我们摒弃自己心里的偏见,去了解一点事情发生的背景,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雅典人民审判苏格拉底的大历史背景是,雅典刚刚输给了斯巴达。并且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发生了一场夺权政变,恰巧的是苏格拉底与乱权者关系很好。因此苏格拉底就成为了雅典人民泄愤的对象。雅典教会并不希望这位智者死掉,只是希望他承认错误,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了了。但是因为苏格拉底老师坚决不承认错误,而使事态发展失控,最终不可收拾。
其实,类似的论断在我们身上也是经常发生。当我们聊起一个与我们主流价值观不符的现象时,第一反应就是义愤填膺他反驳。我们没有冷静下来想一想,事情的是非曲直我们真的了解吗?这件事情真的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吗?
苏格拉底老师交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
3.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读过苏格拉底相关文章的人,一定会对一件事情印象深刻,那就是苏格拉底的反问法。苏格拉底反问法简单来说就是三步
1. 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2. 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 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简单几句话,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很多我们日用而不自知的观念、词语,真的当我们细究起来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苏格拉底与一位军事将领关于什么是勇敢的对话。
苏格拉底:什么是勇敢?
拉凯斯:勇敢就是战场上往前冲。
苏:如果为了消灭敌人,先撤退再包抄敌人,算不算勇敢。
拉:这也是,那就重新定义一下勇敢,勇敢就是坚韧不拔。
苏: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但算不算勇敢?
拉:不算,不及风险才称得上勇敢。
苏:一个会水性的人跳进水里算不算勇敢?
......
其实,这个例子最终也没有找到到底什么是勇敢,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逼问,会使得我们对于勇敢的定义清晰许多。
苏格拉底崇尚的是,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这也是我们常常说,好的问题比好的答案更重要的原因。
一件不正确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有很多人相信它正确而变得正确,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质疑。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
4.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一句名言很多人都知道,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是如何省察自己的人生呢?
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之一艾利斯,提出了ABC情感模型。A是我们经历的事情。B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我们的观念。C是我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产生的情绪反应。
艾利斯认为,我们的情绪反映C并不是由事实A直接产生的,而是我们对A观念B导致我们产生了情绪反映。
比如最近上了热搜的某凡事件,众多网友们对此义愤填膺。使我们产生了如此大情绪的,真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吗?其实不是,因为这件事尚在调查之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结论,换句话说,事实是否如此还不可知。
既然事实尚且不清晰,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大的情绪呢?因为我们对这件事看法或者说观念使我们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在我们的主流观念中,欺负女性,况且还是未成年女性,就是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正是这个看法使我们产生了情绪。
借助这个ABC情感模型,我们也就找到了自我反思的方法。A是事实,一般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当我们产生情绪波动的时候,就可以反思使我们产生这个情绪波动的B是什么,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否合适,能否进行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