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天性
1、正常的走路中,我们的身体有两个身体的移动,一个是上下5公分的起伏,一个是左右4公分的起伏。大部分的人走路时并不是这么稳定的,晃得非常厉害,屁股扭的非常厉害。
维持我们身体稳定的体侧链有:腓骨长短肌、髂胫束、髋三角(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腹内外斜肌、肋间肌、胸锁乳突肌、头夹颈夹肌。
任何动物非常难单腿稳定的支撑,所以人类的体侧链是非常发达的。4岁半的幼儿,开始拥有这种能力,但是很多人慢慢的丧失了这种能力。
我发现很多人走路臀部会掉下来,每走一步对侧的臀部掉下来,当然我们允许有5°左右的幅度下降,但是这个幅度肉眼是很难看到的,如果看到一个人有明显的骨盆下降他一定超过5°。
当右侧体侧链没有很好的支撑住,左侧的骨盆就会掉下来,如果我看到一个人走路屁股老往下掉的,掉屁股这一侧的腰椎一定有问题。轻了可能是腰方肌损伤,重了可能是椎间盘突出。
当腰方肌出现问题时常见的是抬胯走,臀中肌发生损伤时是掉髋,臀中肌损伤过大只能靠腰方肌代偿那就是抬髋。

2、为了优雅高效的行走,我们每一个系统尤其是视觉系统,平衡系统,感觉系统必须和谐的沟通合作,这需要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
3、肌筋膜不能总是被有意识的引导,它会在行为上做出反射。例如胫骨前肌主动收缩可以产生足背屈和足内翻,但在行走时起到的作用是在身体与地面接触时阻止、控制或放缓足趾屈和足外翻,这完全是无意识的反射,这种反射由肌筋膜的本底感受器所控制。
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会沿着关节所确定的路径进入软组织内,本体感受器感觉到这些变化,神经肌肉系统就会自动做出反射与控制此动作。在整个步态周期,胫骨前肌会持续不断的根据周围情况调整自身张力,首先是对跟骨外翻的反射,其次是对足趾屈的反射。

3、人脑所需的能量比肌肉多了16倍,每天摄取能量的20%~25%都用于大脑。
4、大猩猩和黑猩猩靠指关节行走,红毛猩猩靠四肢在树上行走,不是因为髋屈肌或膝屈肌长度的限制,而是因为腰椎的限制,腰椎无法做到足够的伸展使人体直立。
直立姿势的影响之一就是竖脊肌大量减少,而竖脊肌在其他人科动物前倾姿势中持续使用,竖脊肌减少的代价就是使得腰椎处于一种更加不稳定的姿态。
在直立行走的进化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骨骼变化是髂骨向侧方位移,这使得髋外展肌可以稳定骨盆――换句话说,当我们单腿站立时(行走期间的80%是单足着地),髋外展肌防止我们向侧方摔倒。
其他灵长目动物的髂骨是向后的,他们的髋外展肌,特别是臀大肌和臀中肌,更多的功能是伸肌(向前推力),基本上没有侧方稳定功能,这意味着他们单腿站立能力较弱,而单腿站立是双足行走的关键所在。

3、为了理解行走的原理,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肌筋膜系统的有意识动作与无意识反射反应。观察肌筋膜系统,我们需要观察局部肌肉和整个肌筋膜线。
4,张拉整体结构的特性之一是它可以将压力或者张力变化分散至整个结构,这既不是一件好事,也不是一件坏事,要取决于变化的性质。
5、筋膜的构成中有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胶原纤维比弹性纤维更有弹性,弹性纤维比胶原纤维弹性延展度更好,但是胶原纤维延展时可以更高效的回弹到中立位。
6、行走时,通过胸腰筋膜相连的臀大肌和背阔肌会产生张力。胸腰筋膜与其深层组织就像是气球的胶皮一样,也会产生张力并且这个“收缩性包裹”力将会遇上其内部肌肉的膨胀力,这使得气球绷紧 ,力的转换和回弹变得容易。这种液压放大器可以将肌肉收缩效率提升30%。
7、肌肉主动的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是非常昂贵的,需要ATP和葡萄糖的交换。当肌纤维素做等长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就大大减少。高效行走的标志之一就是肌肉不需要主动收缩 ,使得筋膜回弹效率达到最大化。轻松行走模式大约消耗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38%。

9、小孩子行走的时候很少说累,总是能够完成远行的目标。
10、走走停停需要更多的肌肉参与,比匀速长途散步更加令人疲惫,这是因为匀速行走有更高效的机制,在行走的重复运动中,我们身体内部弹簧的调节是无意识的。甚至脊髓也很少参与运动控制 ,这主要由筋膜组织的触觉感应器和肌肉周围的调节器来负责。通过找到最高效率的硬度,我们的身体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弹性回弹力,最小化的消耗代谢能量。
7、跑步中所需的大约17%的力来自于足弓的回弹,而行走中所需的16%的力来自于跟腱
8、腓肠肌肌束比其他肌肉稍短,在较小关节活动度内,就会有延展力传至腓肠肌的结缔组织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腓肠肌有更多的结缔组织
9、由于大脑的能量需求,人体试图将肌肉的能量消耗最小化。直立行走解放了我们的双手以完成其他任务许多任务都有节约能量和消耗能量上的好处
10,拉伸缩短周期是我们在日常动作中偏爱的运动方式。另一种方式――肌肉不断的拉伸和缩短――需要机动蛋白丝和肌球蛋白丝重复性参与和释放,这将消耗人体更多的能量。拉伸缩短周期通过利用三个机制减少了能量消耗:利用组织的粘弹性以开始减速;利用拉伸反射以等长收缩肌肉;最后利用了筋膜组织的弹性拉长与回弹力。
11、预先增加肌筋膜单元上的张力,或者通过预备性反向动作作为肌筋膜单元增加弹性负载,这些都增加了机体的力学效率,减少了整体的代谢消耗,并且增加了单个动作所需要的能量。
12、身体内的肌筋膜具有天然的连续性,不同的运动策略可以展现更多的连续性,这将进一步增加运动的效率,他们有助于分散受力,最大化弹性负载,还可以利用身体一部分的运动以帮助身体另一部分的运动
13、通过“三角化”利用力线的结合――身体也可以更高效的控制运动,这比只依赖于一点要好很多。吸收不同角度的力可以取得更好的控制以应对偏离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