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连载《阵痛》乡土故事连载小说

【乡土】阵痛(11)

2018-04-08  本文已影响19人  桃李斋
【乡土】阵痛(11)

写在前面的话:谁的一生不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阵痛后才不断的蜕变和新生呢?


莫小莉10岁那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各种各样的新型小商店象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老城的大街小巷,莫大爷的旧式杂货店的生意更为萧条冷落了。

家里面两个老人三个孩子再加上张巧珍自己,六个人张嘴要吃饭,伸手要穿衣啊,在外工作的男人的邮过来的一点微薄的生活费,已很难支撑家务的种种开支,家庭已经是入不敷出了,捉襟见肘。

张巧珍想,自己除了照顾好老人之外,必须要找个工作做。再苦再累,要把这个家庭支撑下去,不让别人看笑话。这个时候街道上的一个集体性质的干店(也就是在其他地方称之为旅馆的一个地方)正好缺少人手,要找一个能打算盘会算账的记账的人。

干店就在离家仅有一里的前门,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好家里老人的一曰三餐。张巧珍听说之后毛遂自荐,办事处的负责人约见了张巧珍,一试身手,果然能写会算还会记帐,负责人一下子就相中了张巧珍,当即拍板,告诉张巧珍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

张巧珍想到自己有工作了,是个有单位的人了,回家的路上腰杆就比平时更直了些,头也抬起来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脸上也喜洋洋的。回家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莫大爷和奶奶莫老太。

莫老太说:“嗯,好事,好啊,找个工作多少能够贴补一点家用,就是辛苦你了呀,又要忙工作又要侍候老人饮食起居,你能受得了吗?”张巧珍本身就是个能吃苦的人,又听到奶奶如此体贴的话忙激动地说:“不怕,我能吃苦。”

从那以后张巧珍就在这个干店里做住店的人员的登记工作,账目的管理以及这个被褥的分配。一日三餐的时候,步行5分钟就到家了,回家做好饭之后侍候两位老人吃完饭,然后就匆匆忙忙地赶往干店里去。

每天虽然很辛苦,但是每个月能多些收入,能分担家庭支出的时候,张巧珍感到心里面很骄傲,很自豪,觉得自己能为家里面挣工资了,心里就无比高兴,也感到扬眉吐气,自己不再是个家庭妇女了。

已经开始复读的莫大为,每天也是早出晚归。张巧珍发现儿子话不多了,张巧珍总想着找时间和大儿子好好谈谈,但一直没有机会。日子过得很快,转眼莫大为已经复读了三个月了。三个月里面,除了话没以前多了,倒也没看出来其它方面有什么样的异常。

但就在莫大伟复读的第四个月的第二周的周一,班主任刘中华中午托人捎信给张巧珍,说莫大伟一上午都没去上课。可这天早上莫大伟明明像往常一样起的很早,早早的出了家门。张巧珍心想这莫大伟,一上午会去哪里呢,会不会是因为什么事情耽搁了,迟到了,脸皮薄,害怕老师说,没有去学校呢。

好不容易熬到中午该吃饭的时候,莫大伟还没有回来,张巧珍心里有点发慌。吃罢午饭,张巧珍到干店里边跟其他几个同事打了一声招呼,就往学校赶去。由于家里边只有一辆自行车是供莫大伟上学用的,所以张巧珍只能是步行往学校赶去。路很远,十几里地,张巧珍心里面又很着急,一路上张巧珍只管闷着头往前走,顾不上和遇上的街坊邻居打招呼。

到了学校见到班主任刘中华,张巧珍迎头就问:“刘老师,莫大伟今天下午来了没有?”刘中华说:“我刚到班里看看,没有哦,我正打算找人去到你家里面给你们说呢,正巧你就来了。”张巧珍听刘老师这话,急的六神无主。心想这莫大伟怎么这么不懂事儿了,上哪去了呢?也不给老师说也不给家长说,这孩子怎么越来越犯浑的呢。张巧珍恼的牙跟痒,又想到家里边老的老小的小,大儿子现在又这个样子,眼泪就簌簌的往下掉。又觉得不好意思,忙从兜里掏出一块手绢擦了擦眼泪。

刘中华忙说:“别哭,别哭,你哭了也不济事呀,你还不如回去,抓紧时间到亲戚朋友那问问看是不是在谁家里边。”张巧珍又用手掌抹把眼泪说:“也只好这样了,你这边有信了,刘老师你也赶快给我通个气儿。”刘老师说:“行,行,那你先回去看看吧。”

张巧珍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回家的。张巧珍回去先给干店里告了个假,回家也没有敢给莫老太和莫大爷说。怕两位老人担心,出了什么事情张巧珍可担待不起。张巧珍出来八下里去找,县城几个亲戚家都去问了,亲戚们都说没有见莫大伟。

张巧珍心里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了,这莫大伟不是因为学习压力大离家出走了吧。这孩子在外边一天了,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又怎么给两位老人说呢。到了晚上仍然未见莫大伟回家吃饭。张巧珍急的躲在自己屋里边两眼掉泪。

直到晚上该下自习的时候了,按常理该回家了,仍然没有见莫大伟回来。莫大爷和莫老太不乐意了:“巧珍,怎么没见到莫大伟回来?”张巧珍说:“大伟说他今天不回来了,他今天晚上住在学校里了。”莫大爷一听这话更生气了:“张巧珍,就你瞎惯孩子吧。还有点王法没。莫大伟要有啥事你负责。”莫老太打圆场说:“也行,省得来回跑太累了,他不想回来就顺他的意思吧。在学校里会出啥事情?”张巧珍心里又委屈又难过,可还得忍气吞声哄着老人。

莫老太和莫大爷熄灯之后,张巧珍回到自己房间里面,合衣坐在床上,支楞着耳朵一直听着那个大门的动静,她生怕不知道什么时候莫大伟回来了,怕自己听不见莫大伟敲门声。冷风乍起,从窗户缝里透过来,冻的张巧珍打了个寒颤。张巧珍的心里面更难受了,心想莫大为你这个晚上在哪呢?晚上冷不冷呢?孩子你在外面,这么大的风遭不遭罪呢,莫大伟你心里面怎么想呢?莫大伟,你快回来,有话好好给家里人说。

莫大伟是在离家出走的第四天的下午,神情落寞、蓬头垢发地回到家的。莫大伟不是一个人回来的,是由武汉市救助站的4名工作人员陪同或说是押解着莫大伟一起回来的。这浩浩荡荡的5个人刚走到前门大街,就引起了街坊邻居的围观。人们都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奇的,有观望的,有看笑话的,有担心挂念的,一群大人孩子像簇拥钦差大臣一样熙熙攘攘叽叽喳喳往后门的莫家大院走来。

莫大爷正在大院子门口晒太阳,二姑奶奶和二姑爷在缝帆布篷。一见乌压压一群人往自家院而来。三个人都连忙站起来迎了出去。“咋回事,干啥呢,你们!”莫大爷高声说。正在屋里刷碗的张巧珍听见外面吵吵嚷嚷,也闻声来到大门口。

“我们找莫大伟的家人。”武汉市救助站的四名工作人员说。莫大爷说:“我是。”转身看到心爱的大孙子几天不见给换了个人一样,面黄肌瘦,胡子邋遢,就像路边那叫花子,心里一阵心酸难过:“大伟,这是咋回事?你妈不是说你住校了吗?你咋弄成这样,我的乖。”莫大爷说着朝儿媳妇张巧珍看去。张巧珍含着满眼的泪水盯着儿子,不知道怎么给公公说才好。

“大爷,走,咱进屋,我们慢慢给你说。”莫大爷说:“我母亲年岁大了,不要惊扰她老人家了。上我二妹这屋说吧。”莫大爷拉着大孙子莫大伟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救助站的4名工作人员,再后面是张巧珍和二姑奶奶和二姑爷,一行人进了二姑奶奶家住的侧房。

围观的群众不好意思再往前凑了,但也没散去。只在门门口三三两两的扯着闲话,眉眼不时往二姑奶奶的屋门口瞟去,生怕自己漏掉什么重要消息。建国这时也从外面回来了,狠狠地瞪了瞪围观的四邻:“去,去,一边去,知不知道讨人厌。整天就喜欢瞧热闹,烦人不烦人。”建国穿过人群,走到自家大门口,把门插上后,也进了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