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原文之一百八十七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1]。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2]犹犬羊之鞟。”
【注释】
[1]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2]鞟:去掉毛的皮,即革。
宋·朱熹:“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
明·张居正:“若求其尽善而无弊,则必如孔子所谓文质彬彬,乃为定论也。”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要文采有什么用呢?”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来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离开了文采,虎豹的皮革就与犬羊的皮革一样了。”
【解读】
棘子成认为君子只要有美好的品德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外在的文采。显然,棘子成不懂文质的关系。所以子贡批评了他的这种说法。子贡认为文和质同样重要,君子应该文质兼具,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其良好的本质。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其实,这里的文与质就是内容与形式。君子既应该具备良好的内在品德,又应该用恰到好处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 ”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宋·朱熹:“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明·张居正:“然则孔子节用爱人一言,岂非治天下者之龟鉴哉!”
【译文】
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费用不足,该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鲁哀公说:“现在抽取十分之二,我还怕不足,怎么还能实行彻法呢?”有若回答说:“百姓富足,您怎么能不富足?百姓不富足,您怎么能富足呢?”
【解读】
鲁哀公执政时期,有一年收成不好,国家的财政开支不足,鲁哀公十分忧虑,便向有若征求解决方法。有若建议他实行彻法,减少税收。这个方法使鲁哀公备感诧异,表示抽取十分之二的税都唯恐不够用,怎么还能再缩减税收呢?有若讲解道,国家降低税率,就能激励他们积极生产,百姓富足了就不必再担心国家财政收支不够用了。而如果加重百姓的税负,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严重受挫,国家的经济就会越来越衰弱,这样国家又怎么会富强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