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玉律》心理学原则3:自我居于世界中心2
3 自我参照效应。与自我有关的事,容易在认知中被夸大。许多人有这种经历,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上网查询自己的病症,会非常容易感觉自己得了重病,而且越查越觉得跟自己的症状相符。结果去医院检查发现,什么问题都没有。或是看了一些星座、预测的信息,越想越觉得符合自己。这种“让自己符合参照物”的现象,就是自我参照效应。
延展:人们在本性上,常常热衷于寻找“规律”,因为规律让人觉得对事物有所把握,心里踏实。而越是对自身迷茫,越是对外界不了解的情况下,这种“抓住”规律的迫切性就越强,以至于没有明显规律的时候,也要“硬找”。我们常说的“抬杠”行为就有些类似。当事人不一定不知道自己有些思维误区,但是为了面子,便无意识中“硬找理由”。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网上查病与自查星座,都兼具了“自身迷茫”与“领域未知”的特征,会让人以看似理智的方式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与之类似“少年”们容易在“自我认同”和“生活经验”上都有所欠缺,也就特别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脱离了特定环境,不再急于做出判断,对结果不太看重,却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时,反而容易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甚至已经不积极得出什么结论了,只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4 关注定律。你的行为不必然被关注,是谓关注定律。每个人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总是清楚的。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也清楚,大概率他们并不清楚。
有时人们觉得做某些事情“丢人”,但是仔细想想,根本没人关注,何谈“丢人”呢?同样,如果为了得到别人的反馈,那除了自身的行为,为了追求“关注”采取特定的策略也是必要的。我们都非常熟悉厂商的营销行为,而许多时候“广告”根本与产品关系不太大,却能引来“关注”。如一些短视频平台的游戏广告,用完全与游戏无关的画面吸引人点击。我们虽然斥责这种货不对板的行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它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带来了收益。“黑红也是红”,有时被争议远远强于被忽视。
5 贝勃定律。习惯了就不在乎了。这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有些关系,由1个变为2个的过程,数量增加了1,但感觉上是提升了100%。而由100个变为101个的过程,数量还是增加了1,但感觉上只提升了1%。因此增加同样的数量,后一种情况中,收益的感觉被“稀释”了,也就不划算了。
人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感觉也就越迟钝。我们感慨有些人生活极度辛苦或是困窘,自己处于那种情况下一定会不一样。但实际上,因为人会逐渐麻木,可能我们都会变成曾经觉得不可思议的模样。麻木并不是特定人的特征,而是所有人的“潜能”。
6财物定律。我们常常觉得“坏事催得急”而“好事来得慢”。用财物交换的观点看,谁不愿意“少支付”而“多索取”呢。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幻象,而是人与人互动中,基于各自心理产生的必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