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
面对求新求变的上游,总是不由被迫去思考不同方案的优劣,比如最近因为视觉和前端同事们开始搞样式统一,原先针对每条业务线的个性化设计被大幅缩减,剩下的只是些受限于各技术线开发水平的小问题。最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终于将抛弃品牌色在若干页面内的被滥用,而回归更中性冷静的一片白。
比如上游鉴于部门无线产品整体在某种风格上的渐进趋势,以及在数据上甩出某些产品的点击率低下极可能是曝光率过低导致,我们线上的A承受着前所未有的被革命的压力。想想一屏就暴露三个品类,其下各露出一个多一丁点的产品,而图片本身的典型性和吸引力又弱了一些,似乎是有优化的空间。
B:垂直滑动的操作成本相当低,B显然能满足大家的期望。只是现在一屏展示的品类更少了,受到运营配置产品数量的限制,无论如何顶多显示两个没跑了;同时无法明确下滑的目的性。这样的设计适用于几种关系模糊的标签之间,尤其是那些语义不清或是晦涩的新造概念。
C:切换tab以浏览不同类目下的产品,这需要带有一定目的性的用户,或是区分几种泾渭分明的类目,比如不同类型的实体商品;或是一种优先级至高的前置条件筛选,如区分地区和出行日期等。
ABC展示信息的意义和差异化
总不能为了样式委屈了影响转化的信息本身,以图片为例,大到业务线小到其下摸个模块,图片的意义总不尽相同,我们需尽可能最大化利用空间同时应用不同规格的图片以达到吸引人的目的。不同于其它业务线,向导下首页可展示产品在运营配置之外还存在总的数目限制,这些因素也都需囊括在考虑范畴之内。
品类与产品的曝光优先级
优先曝光品类还是产品本身取决于业务场景,在屏幕尺寸物理限制之下必要做出取舍。正如前面说的,作为前置选择的语义不明的品类名称或是其它有重叠、逻辑关联的话术的暴露优先级应低于产品本身。比如逛超市,买牛奶和拖把要到不同的区域去,但买了牛奶可能还要买面包,因此事先和持续暴露品类是必要的。牛奶属于乳制品或是食物,拖把是厨卫清洁或是生活用具;小孩都能识别牛奶和拖把的区别,产品本身也能反佐说明品类,这不同于服务体验那样的聚合资源产品。向导下产品大致相同,几乎就是日期、线路等资源的重新组合,单独产品缺乏识别性,在首页通过类目划分的目的便是增强运营属性,帮助梳理产品的共性与特征强化其卖点。D和E都算得上均衡的选手,但D利用图片去解释品类的优势显然让他更适合那些无规则可循的标签话术。至于横滑卡片影响体验?不存在的。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