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36氪《买不起的流量,创业者每一天都是生死存亡》
一、流量分类
-
线下流量
-
地域(商圈)影响(比如机场流量大)
-
活动影响(比如举办马拉松就有流量)
线上流量
-
渠道分发(百度、新浪、淘宝、应用宝报刊编辑、网站编辑、公众号大号)
-
活动引流(好的文章〈内容〉、病毒营销、话题炒作、BD合作、资源置换、口碑传播)
二、影响流量的因素
-
地域(商圈)
-
价格(也就是规则,比如说一平米多钱)
-
潜规则(关系户等)
线下活动
-
活动质量(创意、参与度等)
-
活动规模(覆盖人群、宣传规模)
渠道分发线上流量
-
渠道规则(百度、腾讯、淘宝等广告平台的投放规则,比如营销漏斗规则)
-
渠道商和流量买主的配合程度(比如淘宝卖家怪木西西在淘宝平台购买了三万展现,结果因为图片质量问题和商品质量问题,只有1000个点击,100个购买,80个退货,那么展现更少,反之更多)
-
渠道潜规则(比如怪木西西贿赂淘小二获得流量)
线上活动引流
-
好的文章
-
好的H5
-
明星代言、撕逼
-
话题炒作
-
BD合作、资源置换
-
口碑传播(前提是内容或者产品好)
三、精准流量和泛流量
-
垃圾活动劳民伤财,或许能带来流量但是不精准或者成本高。
-
泛流量,只要覆盖范围大,也能带来精准流量(参考漏斗营销理论)
-
广告投放的价格和精准度成正比(越精准,越贵),和覆盖面成正比(覆盖面越大,越贵)
四、自建流量平台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朋友圈
五、流量和时间的关系,即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大小
六、讨论
@易道
:如何看待36氪发的文章《买不起的流量,创业者每一天都是生死存亡》
看文章的时候,除了要看内容之外,还要看这个人(平台)写(发)这个文章的目的何在?媒体发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所有的媒体都趋向一个词:点击量;媒体90%的行为都指向点击量;比如热点、比如哗众取宠、比如引起网民恐慌……很显然这篇文章就是在引起网民的恐慌而获得大量点击。
文中提到“做海外旅行的海玩网2013年刚成立时,市面上获得一个付费用户的成本大约是230元上下;过了一年,当海玩开始投广告时,价格上涨到300块”;2015年,市价又上涨到了400元”,那么我想问下:有什么东西是不涨价的呢?吃的?穿的?用的?住的?那个不涨价?
文中提到一方面是 “贵”“买不起”“叫苦连天”,另一方面却是“百度2015年的广告营收是2012年的近三倍”****“微博从2012年到2015年,广告收入涨了近8倍。”那我想问下,谁来买?这么贵谁来买?为什么会有人买?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什么“贵的离谱”,什么“广告没效果”,没效果的话谁为这些广告买单呢?
有一个笑话听说过吗?建国初期,大陆小学课本上写着“台湾人民还没有被解放,台湾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每天吃不饱饭,整天只能吃香蕉皮”,所有人居然信以为真!没有人产生过怀疑“整天只能吃香蕉皮,那么香蕉去哪里去了?有香蕉皮就没有香蕉?”
作为创业者,我们不去反思自己如何优化广告投放效果,我们不去提高我们的现金流、毛利润、却整天想着“流量贵了”“市场不好做了”“广告投放没效果”四处吐槽,这不是杞人忧天吗?
赚钱的埋头赚钱,失败者各种抱怨,市场不行、环境不行、趋势不好、金融危机、股市动荡……
就像买一个手机,很多人说X手机品牌不好,网上一片骂声,事实上呢?你买了X手机,用的好的话你会发一条微博说XX真好用吗?但是当你除了问题的时候,你一定会上网吐槽,然后你在网上看到的就只有吐槽。
平时闲着没事做的时候,听听怪木西西的营销课程,学习和了解一些媒体、新闻、炒作、营销相关的知识,别老被媒体牵着鼻子走……
| 句子 |
大家都喜欢谈创业,其实创业真的很难,首先你对政策的了解就够你研究一阵子。在这个商业社会,渴望创业的其实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有愿景的弱势群体,但是,创业途中每一个政策变化,都能让你生,让你死,或者让你生不如死。--来自某群友
| 转发是最大的赞赏 |
点击阅读全文购买
阅读原文:https://site.douban.com/278575/widget/notes/191922650/note/58275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