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出门寻死”的婚姻生活
同其他短篇小说一样,新写实小说作家方方的《出门寻死》依然写的是市井生活的繁琐小事:何汉晴在家里做牛做马,却得不到家里的尊重,触景生情,决定出门寻死的历程。出门的两天两夜中何汉晴细细地回忆她的婚姻生活,让读者读出了小市民婚姻生活的许多无奈和悲哀,也引发了对婚姻生活的思考。
首先,婚姻双方的不平等,也就是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是让人“出门寻死”的始作俑者。
何汉晴是个能干、泼辣的女人,她是姐妹无助时的依靠,是街坊邻里眼中的热心人,深得四坊邻里、老老少少的喜爱,可是在家中,她是个任劳任怨,却得不到一点疼惜的人。
为什么!?
在家里人的眼里,她是个没文化的人。虽然婆家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里,但是在他们的眼中,何汉晴就是一个市井人,虽然这个市井人能为他们遮风挡雨、洗衣做饭,他们觉得是应该的。他们心安理得是因为何汉晴高攀了他们,他们打心眼是瞧不起这位没文化的小市民,而这种心灵上的不平等,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家人的事,如果婚姻生活的一开始就不在一个级别上,那么类似“出门寻死”的婚烟状况就不可避免。方方在其另一小说《万箭穿心》同样让你看这种情况。
其次,婚姻生活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习惯性压抑的婚烟是让人“出门寻死”的必然结果。
两个人的生活过着过着就习惯了,甚至是一家人过着过着就习惯了,之后就是这一模式一过就是十几年。因为爱着丈夫、爱着这个家,何汉晴一开始并不觉得不平等不好,快乐地忍受着不平等,慢慢的也就习惯了。虽然经常心里觉得委屈想要罢工,可想着罢工之后,这些活回头还不得自己做,也就罢了罢工的念头!家里人也习惯了,反正她不做谁做。
但人是有知觉、有感情、有情绪的动物,有一天当何汉晴触景生情,突然间也觉得“过得蛮累的,心里烦”,在再一次得不到关爱,冒出了死的想法的时候,得到的是全家人冷嘲热讽,完全没有家人的温暖。因为他们习惯了,习惯了她的为人、习惯了她的付出、习惯了对她的冷漠,习惯成了麻木,麻木的婚姻就开始走向了极端。
“一个屋里的家务杂八事,像是满地的芝麻,要把它们一粒粒的捡起来,一个人得捡一辈子,捡了大半辈子,累了,该歇下!剩下的等你们自己捡去!”这是何汉晴的觉醒,也是她身心疲惫的必然结果,也是“出门寻死”的最直接推手。
再来,靠任何一方支撑的婚姻生活都是耍流氓。
双方共同支撑是婚姻生活的基础,可以分工不一样,但必须两个人共同支撑,两个人下岗后何汉晴一人撑着家,她爱着丈夫,念着丈夫不是坏男人的优点,慢慢的习惯自尊心作祟的丈夫赋闲在家,默默的撑起了家里的全部,而丈夫理所当然的接受供养,并助长了一颗玻璃心。
生活是琐碎的,生活是沉重的,何汉晴也会的累、也会心酸,她觉得累、觉得烦的时候了,需要的哪怕是一句情感上的安慰,也会让她打上鸡血,可事实是丈夫觉得她矫情,这精神上的创伤是何等残酷。这种经济上、精神上一方耍流氓式的婚姻生活,过着过着,受不了的一方只有“出门寻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756112/263cc78415be7c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