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鉴赏(11)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原文:
西江月顷在黄州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译文:
月光下小溪春水涨满、水波涌动,隐隐约约的看见天空中云气弥漫。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溪中景致如此可爱,千万不能让马儿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分析鉴赏:
这首词写于宋元年,宋元丰五年,(1082年)3月,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3个春天,小序中交代了写作缘由,夜饮后,醉卧溪桥上,最后流连山光水色,体会到了春夜澄澈宁静的意境。词中描绘了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汩汩溪流,清澈盛大,澄澈明净。水面上,细浪涟漪,层层涌起,溪水映照着平旷郊野的倒影,大地仿佛融进水里,随着溪水流动起伏而光影闪烁,摇曳不已。一个“照”字,明写溪水映照大地旷野,包容天地,实写明月皎洁,天地一片清明。正因为有明月,有皎洁的月光,才能看到溪水中旷野的倒影。
“层霄”,是重叠的云层,一条条,一丝丝的云彩,很轻很淡,若隐若现,点缀在浩渺无际的夜幕之上。一个“横”字写出了,浮云随意飘浮,无任何阻碍,突出了夜空的浩大空旷、高邈深邃。这两句运用叠词,“沵沵”,写出水之盛大。“隐隐”写出云之清淡,对仗工整,音律和谐。一远景,一近景,有动有静,勾勒出月下溪流,清澈透明,宁静优美的醉人风光。
“障泥”马荐,是垫在马鞍下面,用锦或布制成。垂于马腹两旁,用于遮挡泥土。《晋书王济传》中记载,王济乘马前行,前有水,马不可行。王济说,这一定是埃及爱惜障泥而不可度,让人解掉障泥,马才渡河。骢,青白色的骏马。一个“骄”字写出了马因不肯渡河,昂首挺立,倔强不肯前去的姿态,与词人醉酒,急于躺倒,卧眠芳草丛中,形成对比,趣味盎然。写出了东坡醉心于自然的心理。
“一溪明月”,写明月清辉,浅溪清澈,仿佛一块琼瑶美玉,月光下溪水波光粼粼,水月相映,水波摇曳。这么宁静安详的夜晚啊,怪不得东坡不忍心破坏了春夜美景,写出了春夜静谧,水清月明的景色,表达了东坡对于山水的喜爱。
“解鞍欹枕”,写出词人随意舒适的姿态。杜宇是望帝,在辞去帝位,离开故国后,化为杜鹃,啼血而死。杜鹃因啼声悲戚,而且又似“不如归去”,因能触动人的相思之情。这句诗,让人想起李商隐的“庄生小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描绘出一种迷离梦幻的溪桥春晓图景。
写醉眠,写觉醒,一声杜宇啼叫,打破了这空山月明,万籁俱静的清晨,让画面跃动了起来。杜宇虽悲戚,但一声春晓,却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到来。这结局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给人以无穷的遐思。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以月光为中心,溪流、旷野、云层、芳草、绿树,都笼罩在月下,空澈空明,清幽旷远,如梦如幻,超脱尘世,也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忘怀得失,随缘自适,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和旷达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