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

2018-09-18  本文已影响0人  老谭说来日方长

最近在读的书是《三体》,读了三分之一,所以现在只能写一体

一直以来我都是比较抗拒看科幻小说的,我老觉得大部分作品是吃饱了没事做的瞎想,或者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无奈的逃避性质的意淫。所以尽管三体这本书久负盛名,我身边也有无数朋友对它推崇备至,我都没有翻开它来看看的欲望

直到前段时间,一个好朋友郑重地再三向我推荐这本书,说她重复看这本书看了很多遍,在里面找到了很多东西。这番评价给我我一种感觉,这本书至少是有一定深度的,不肤浅的,不读这本书,说不定真的会错过些什么。

感谢这位朋友。

读了前几章,我的轻蔑之感收敛了很多,因为我明显感受到这不是一本瞎JB想的科幻小说,它是严谨逻辑推演和认真哲学思考的产物。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不是里面各种纷繁复杂的科学概念和眼花缭乱的宇宙世界,而是贯穿其中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三体科学家解释一个质子从一维到十一维展开的这个过程。其中包含的那些科学道理我其实都不明白,但是这段描写给我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以为小的东西,其实可能很大,大到包罗万象。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辩证逻辑,亦即,我们认定的一些所谓定律,普遍规则,绝对真理,其实都是建立在某些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当条件发生了改变,这些真理也好,定律也罢,就不一定站得住脚了。而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往往会忽视掉这些条件。因此,我们判断乒乓球比篮球小,是遵循“物质的大小是由其体积来衡量的”这一定律,而这条定律或者真理背后的隐含条件是,“在三维世界当中”。比如一个电脑屏幕上的篮球和乒乓球,可能由于要展示一个乒乓球需要的数据量比篮球要多,在编程人员的眼里,这个乒乓球就比篮球要“大”。也因此,我们说“男的永远喜欢长得漂亮的姑娘”,仔细琢磨的话,这句“真理”,它其实也是有条件支撑的,比如……

这哥们儿不能是个盲人。

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我没读过多少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很特别的一点在于,它带给读者的感受不是“我靠,我怎么就没想过这事儿啊”,而是“牛逼啊,我怎么就没想过用这种方式来想事儿啊”。这样的哲学性,给了三体超出其它科幻小说的深度,所以它吸引着我读下去。

说点儿题外话,这种辩证逻辑思维和世界观,作为中国人,我们是一点儿都不陌生的,尤其大量的体现在佛教经典当中,诸如“须弥芥子”,诸如“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诸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都是对这种世界观极其精彩的描述和展现。我去斯里兰卡的时候,见到了古印度佛教在现代的留存,那种佛教真是一种宗教,教徒们鲜花敬佛,顶礼膜拜,吟唱法歌,击节起舞,整体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对更高级别存在,也就是神,的一种无限崇敬和巫术般的狂热。相比之下,即便是中国很多寺庙里香火旺盛,烟雾缭绕,汉传佛教整体上仍然显得过于平淡,过于冷静。如果把汉传佛教比作一个人的话,他不像是一个全情投入的崇拜者,更像是个冷眼旁观的思考者。和其余宗教中常常出现的“我主保佑”“万能的神啊”比起来,“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这种集辩证思维之大成于寥寥数字之中的,甚至显得有点儿莫名其妙的语句,反倒让我有种振聋发聩之感。在看过了斯里兰卡的佛教以后,我愈发的觉得,汉传佛教当中这种辩证思维,不来自于佛经,而来自于

仅仅是带有哲学性,是不足以让我有兴趣写点儿读后感的。随着我慢慢往后读,这本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逐渐抬格。小说家里面,我心目中,金庸是绝对的站在华山之巅的。金庸的武侠世界,可以说是一个85%虚构的世界,但是在这个世界里,在乔峰,慕容复,黄老邪,郭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影子。读金庸的小说就像在照镜子,让我更好的看清自己,也更好的看清周围的人。写小说写到这个水平,我觉得就算是出神入化了,读别的小说我很少会有类似的感觉。但是在读三体的时候,我有点儿“照镜子”的感觉了。当然,我还是觉得三体作者的境界离金庸还有很大差距,但已经甩开一众普通作家一大截了。

这种“照镜子”的感觉最强烈的,是书里面有一段,描写人类准备组建太空军对抗三体舰队的时候,军人们的各种反应。整体的背景就是,三体人的文明比地球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还成功地把地球的科技发展基本锁死冻结了。与此同时,三体人强大的星际舰队已经出发,将在450年后抵达地球。书里面描写,面对这种局面,军人们普遍出现了“失败主义”的情绪。有的军人感到绝望,认为组建太空军也是徒劳,没希望的。有的军人觉得茫然,四百多年以后敌人才来,让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准备,咋准备啊,敌人是谁,战争形态是怎样的,我们现在想都想象不到,要想准备都没有一个具体目标啊,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入手啊。有的军人请求军队将自己冻结进入冬眠状态,四百五十年后开战的时候再将自己解冻,直接奔赴战场,拼死一战,在书中的主角看来,这表面上是一种无所畏惧,其实内心里还是一种失败主义,是对现阶段的战略准备缺乏信心。总而言之,由于这种失败主义情绪的存在,战争准备进行得极其消极而缓慢。

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这不就是全体军人在战争准备这件事情上,患上了“拖延症”嘛,我很多时候不也面临跟书中的军人们一样的场景么

就拿之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准备考试来说吧:我的成绩不好,这一科又这么难(我自己觉得)。要考好,没啥希望

我们的科技水平不行,敌人又这么强大,要打赢,没啥希望

考试在五个月以后,现在课都没上完,又没有sample paper,怎么准备嘛,没法准备

战争在四百五十年后,敌人啥模样,战争啥模样,怎么打,都不知道,怎么准备嘛,没法准备

(尤其快到考试的时候)反正老子也没法准备,准备了也没用,就这样上吧,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

反正老子也没法准备,准备了也没用,让我就这样冬眠,直接快进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吧,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后……

结果:消极备考,拖延到最后,考场阵亡

结果:消极备战,拖延到最后,人类灭亡

我靠,真XX的相似啊……

我都没有意识到,原来在我“拖延”这个行为背后,在我的脑子里面的过的,可能就是书中描写的军人们的想法。这就是我说的,照镜子的感觉。看书中的人物,也是从另一个侧面看我自己。这种看,有些时候还真能看到一些平时在盲区里的,被忽略掉的东西,比如一些潜在思维,一些下意识。

就凭这点儿体验,看这本书就已经很值了。

最后

我谭独伊就是无聊到极点,去玩扫雷,玩3D弹球,也不会浪费时间看没有营养的科幻小说!

是本好书

推荐大家看这本书,也欢迎看了的跟我一起交流

以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