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

《论语》学习第393天,16.11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2021-08-23  本文已影响0人  流水王丽霞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93天

原文阅读:

16.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同赶不上趟似地急切追求,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到沸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而行来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启发思考:

        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用《大学》的说法,就是“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人善言善行,就像看见美女,马上就喜欢;见人恶言恶行,就像闻到恶臭,马上捂着鼻子躲开。 

      这样好善恶恶,孔子说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他的学生里大概就有不少这样的人,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等,都当得起这个评价。

        孔子又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是没见过这样的人。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这样的人立志卓然,在没有际遇时就隐居起来,即舍之则藏,卷而怀之。但隐居并不是闲着,他既不会苟且敷衍度日,也没有怀才不遇的激愤,每天不断提升修为,炼成自己一身的道行本事。这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没人理解我,没人用我,我就遵循自己的准则,造就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使到死都没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也不遗憾。

      其次,这样的人,等有了际遇、得志之时,便大展抱负,即用之则行。而且他要彻底地行其大道,要完全实现自己的意志。他这样做,不是为了权位,不是为了利禄,而是为了抱负,为了志向。

      如此能卷而藏之,用之则行、能自由出世入世的超级人士,孔子说自己听说过没见过。孟子分析过四大圣人,大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孔子所描述的这样的人。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在孟子看来,他们都有圣人之德,但其性格和行事风格又有不同。

        先说伯夷。伯夷严于持己,“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在纣王横暴时,他就洁身远去,避居到北海之滨,以待清明之世。他认为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以臣伐君,于是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成了中国历史清高圣洁不妥协的原型人物。伯夷的清介足以守己,其流风又足以感人。“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再说伊尹。伊尹的态度是“治亦进,乱亦进”。在伊尹的心目中,如果天下还有一个男子或者一个女子流离失所,没有沾润上尧舜德政的好处,他就觉得是自己把人家推进沟里去的。

        一个厨师出身的人,伊尹不仅辅佐商汤完成了建国大业,而且连续做了四朝宰相。在商汤之孙太甲继位后,因为太甲作恶,伊尹竟然将其软禁了三年,让他改过。太甲真心改过后,又迎他出来,重新继位。伊尹有夺位的实力,却是一心一意效忠商朝。这样的顾命大臣,中国五千年历史就这么一位。他当得上是圣之任者,以天下为己任,而且真能负责到底。

        接下来说的柳下惠,风格又不同了。他委身侍奉卑污的君王不以为耻,做芝麻小官,他也不觉得委屈。他毫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并不是听领导的话办事,而是坚持按原则办事,因此他总是得罪权贵,曾经三次被降职降级。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潦倒,也不忧愁。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胸襟狭小的也宽厚起来,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知道了柳下惠这样的性格,就能理解关于他“坐怀不乱”的传说。

        最后说孔子。孔子离开齐国时,接淅而行。淅,是淘米。当齐景公跟孔子说了:“我老了,不能用你。”孔子马上决定离开。当时,家人正在淘米做饭,把米捞起来,漉干水就走!孔子在卫国时,卫灵公给他利禄,但是不施行他的主张,他也毫不苟且,立刻就走。但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却非常留恋,希望鲁定公醒悟能来追他回朝,便一步三回头,和弟子们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

        伯夷是圣之清者,清高到极点;伊尹是圣之任者,舍我其谁,毅然担当;柳下惠是圣之和者,量容天下,视天下无不可之人;孔子是圣之时者,变化推移,顺应时势。有学者说,如果用四季来比喻的话,伯夷是冬天,伊尹是夏天,柳下惠是春天,而孔子是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表面上看起来,孔子一生没有隐居以求其志,而是颠沛流离十几年,到处找施展机会,而且终其一生,也没找到,似乎没能行义以达其道。但仔细分析孔子的处世选择可以做官就做官,应该辞职就辞职,可以久留就久留,不觉得赖着谁;该离开就马上离开,不会忿忿不平;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而且,他把自己的思想学问留下来,传下去,成为万世之宗,这是孔子之道。

      那孟子愿意学谁呢?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他先排除了伯夷和柳下惠,他说伯夷太狭隘,柳下惠又不恭敬,而对于伊尹和孔子,他说自己没那个水平。但是如果一定要去做的话,他愿意学孔子。因为孔子的行为真的体现了“君子本性自足”,可以进则进,可以退则退。进不觉得有什么荣耀,退也不觉得有什么丢人。

        对于不同的圣人之道,或许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但不同性格的圣人有共同特点,就是全部才德兼备。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首先是才德兼备,然后是不断追求更高的才和更高的德,这就是学做圣人。达到品德最高尚,智慧才能最高超,那就是圣人了。

        学做圣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在实践中去做。例如,在自己的生活中,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说,怎么做。这就是致良知的一种方式,养成对照的习惯,学习圣人就没那么难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