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的主观恶意

2017-07-07  本文已影响18人  51c51499182a

于网购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心酸血泪史,剁手节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也好、快递变成慢递让人物欲倒胃也罢,都不及人们买到有质量问题商品进行麻烦的售后沟通烦心。而信用机制是大家预防此类事件的唯一标准,如今的B2C、C2C电商平台受制于制度缺陷(没有执法权等弊病),诞生了刷单、刷信用这种破坏信用体制的产业后,消费者愈加对选择店家信心不足。在这种担忧还未彻底消解情况下,新闻又曝光出“职业差评师”这种主观恶意破坏买卖双方信任机制的职业。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网购最让消费者担心的货物质量问题产生后,很多人会选择和卖家心平气和的沟通,但是逃避责任的卖家玩弄规则就会让消费者恼羞成怒,投诉维权耗时,差评成了唯一宣泄不满、逼迫卖家做出改观的唯一途径。

而关于差评引发的“血案”一次次提醒我们消费者,关于“主观恶意”这件事,卖家和买家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已然是网络购物体验最大潜在风险;因为即使不发生那么奇葩的上门砍人事件,卖家和买家之间没有良好的裁决机制,解决问题时一定会让双方趋利避害,凡是不想承担责任的都可以从构想对方“主观恶意”出发让自己心安理得,卖家不对质量负责、买家不对评价负责的事件就会增多,进一步恶化氛围,恶性循环。

诚信精神缺位,人人逐利自危

实际上中国陌生人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契约精神的缺失,对网购这件事是影响深刻的。最初亚马逊的优质服务一直是中美之间无差异的,只要消费者说有质量问题会直接重新发货,买家声称是坏的商品不用寄回和鉴别,这种主观善意的制度在中国并不好使,没有带来用户的青睐,反而是骗子横行。最后亚马逊只得选择“入乡随俗”,这么便利的主观善意再也没有这么多发了。

前文所说中国网购体验的不佳,体制漏洞加上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缺失,造成了电商平台上例如刷单这类破坏信用体制的产业,这类事人人皆知,很多消费者在吐槽网购平台信用机制差的情况下业余还赚这种昧心的几块钱,这就很难处理了。

今年,“刷单入刑第一案”表明了电商平台整治的决心和力度,据有关信息,本次是阿里利用大数据向经侦支队进行的报案,但是全面禁止仍需要平台信用机制的制约力度,毕竟公安的资源是极为有限的,只能大案特办,特案打办。假如未来可以进行对刷单买家的信用分扣除和对买好评卖家进行罚款等措施,相信情形就会好很多。

职业差评师,劣币驱逐良币

刷单和假货在社会的呼吁下,近些年受到各大电商平台的重视,当整治力度都在集中在“好评区”和假货问题的时候,刷好评和刷单的反面,破坏经营秩序最大的———叫做职业差评师的职业出现了。

这个有点滑稽的名字并不像电影里“职业分手师”那样浪漫,他们就像曾经骗亚马逊客户那帮人一样,从那些怕事的店家那里发现差评可以被金钱收买后,逐渐这就开始形成了产业。

这个产业不再是对付劣质卖家的渠道,而是敲诈化、犯罪化,针对的“猎物”都是大店、大卖家,经营不错的店家是首选。也可以当打手帮助一个店家攻击另一个竞争对手。

他们抱团作案就像郭德纲相声《蜂麻燕雀》里的“蜂派”一样,群起蜇人,获利后一哄而散。他们选择团伙行动,利用小号和淘宝的代付机制保护自己,敲诈得手后钱平分。

据媒体采访一位“从业者”所言:店家基本上都是很配合的,尤其是那些刚起步的,基本上是一逮一个准。如果碰到顽固的店主,十几个差评就能让他们的小店开不下去。

职业删评师,让最后防线崩溃

这种诽谤和敲诈成产业,卖家也不逊色,发挥我国互联网一大特色产业"职业删帖"产业的力量,进行对其反击。据媒体报道,职业删评师有三个渠道,一是走灰色渠道让平台内部人来删,二是找人盗取买家账号删,三是走黑色渠道进行对买家身心上的骚扰,手段包括电话骚扰、邮寄忌讳物品、上门全武行等措施。

随着这个“主观恶意”体系的发展,网购平台可以不亏心的说,自己平台上寄生了一群以诽谤为生的供需产业链。消费者除了寄希望于平台的信用机制和隐私保护能进步外,国家和社会力量的介入也不可缺位,以后需要对买家卖家都进行限制,毕竟小小一个评论就能引发利益冲突,让卖家生意关门,而买家也有可能面临人身威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