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章

Cctalk“语文主题教学”

2020-04-12  本文已影响0人  N3159刘玉雪

——云论坛学习笔记(上午场)

【第一节:统编教材“1+X”阅读设计与阅读教学的转型】

              人教社 王本华

【第二节:实践性语文课程的建构】

          ——小学语文课程基本原理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

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1年语文课程标.课程性质》)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来学习容易。这是指听读中读抄写用手用舌头去练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时时这样去做

2.在学校里面,我们要让学生从书写去学书写,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

原因:

(1)因为实践性特点,不是课程固有的,显性的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

(2)实践性特点其实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而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特点,确实说是课程学习规律

(3)这个特点在语文课只有靠语文老师主观意思才能真正体现换句话老是意识不到这个特点,就可能基本不体现。

二、语文教育究竟怎么教?

1.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学习兴趣不是讲出来的,情感态度更不是讲出来的,讲真的作用有限;

2.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不但多读,还得多背,;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点经典诗文;我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习。——于永正退休反思2016

三、语文课以讲为主的方式,为何难以改变?

1.客观原因:教材是白话的,讲读分析的教学方法。

2.主观原因: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缺乏正确认识。

四、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体阅读

五、以讲为主,儿童不能成为主动建构者

儿童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意义建构,而语文教学中的课本阅读常常表现为接受教师关于课文结构分析教师的讲解,是以作品与作者为中心展开的分析课文的主体与篇章结构成为阅读指导的主要内容,忽略了阅读过程中文本与儿童读者经验之间的关联,教师只是让学生接受作品与作的信息,产生鉴赏的作用,在此情形下,儿童读者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建构者——《儿童阅读的本质与其环境设计》

六、语文的根本问题出在课程层面

1.现在语文教学与教师奖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语文课程改革必须正式,教师讲的知识性课程转变为强化学生学的实践型课程。

七、实践型语文课程的建构

1.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是头等大事;

2.丰富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3.强化语言表达实践是学习的重点;

4.知识方法学习是运用语文的辅助。

      总之,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不是通过教师的耳口传授获得的。

【第三节:关于教学目标制定的再认识】

江苏省教研室 朱芒芒

一、课堂教学的主旨,有效的帮助学生,得到提高

1.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从此确定教学的起点

2.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从此确定教学的重点

3.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阅读方式(精读、跳读、略读、浏览)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行文思路等。

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结构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2.通过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3.举例目标制定的测试

三、《伤仲永》教学目标的制定的问题

答卷(一)中的问题:

1.以课程目标代替教学目标

2.缺乏对学段目标和课堂目标的区分度

3.教学要求过于笼统,加大了教学实际操作的难度

答卷二中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要求未能顾及学生的实情

2.目标指向空泛,缺少可操作的条件

3.具体描述未能提供必要的行为条件,且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4.情感性目标过于关注阅读文本的一般意义,缺乏对这一篇作者独特感情体验的界说。

5.对文中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缺乏准确定位。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均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及主要问题,体现在教学目标描述过于笼统,这也是语文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教师备课一种通病,这种通病的正解主要在哪里?

语文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理念不清,主体不明。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题”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行为,具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要明确指向特定的学习者描述学生的学习行为。)

2.内外不分。

    现代教学目标的制定,其主要特征是目标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性,这就要求在描述学生具体学习行为时应使用“写出、说出、辨别、对比、指明、背诵”等行为动词,这些行为动词所引发的学习均为便于课堂观察和测量的评价,具有显著的外显性。

3.目的与目标杂糅

4.层次不清。

  解决方法:

1.首先是要明确教学目标的主体功能,既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如何观察测量这些变化?

2.要建构合理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3.教学目标指的是整体的。

      总之,以上教学目标所陈述的对学生学习的预期水平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合格标准,它不一定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关注的是教学基本走向,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陈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如何观察测量这些变化?


【第四节: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主题学习】
                    ——毕英春

一、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学习力、潜力、影响力

2.关键能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

3.必备品格:自制,尊重,责任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沟通接纳

二、语文核心素养结构图

1.语言建构与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4.文化传承与理解

5.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 语文主题学习的三大特点

1.围绕主题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

2.大量阅读

(立足双线要素主题——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

3.自主学习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随学而教,反复习得)

四、主题学习指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走出碎片化,指向个性化)

1.聚焦大单元目标分梯度,确定每课时目标。

(“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想通过什么样的方法策略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你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了吗?”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准备教学目标》)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2.制定目标的注意事项

(1)对话课标中的相关要求

(2)对话文本与编者的意图:单元导语、文本本身、课后习题、语文园地。

(3)对话学生实际情况看,教材编写的潜质,后续精准定位

(4)规范的教学目标四要素(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可检测行为条件有范围表现程度有底线)准确描述

3.依据目标,精心选择阅读资源

认知——实践——运用——逐步提升

4.依据实际提供操作性强的方法和工具

五大主要课型:

(1)单元预习课:读通、生字词、质疑;

(2)精读引领课:以例悟法,举一反三;

(3)略读实践课:依法自学,反三归一;

(知识理解应用)

(4)组文阅读课:比较阅读,深化思维;

(5)整本书阅读课:方法提升,养成习惯;

(分析综合创造)

5.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量标

(要求教师一定不忘“初心”,牢记大单元的总目标,从教育学相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设计科学的评价程序)

        孩子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在读写的世界里做合格的公民,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