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财经评论

腾讯与你走过的

2017-01-10  本文已影响15人  913200c82df5

       今天,2017年的第二天,互致贺词的热闹还未散尽,驻足回望,或感慨,或叹息;或深刻,或空白。不论哪样,您身边一定有一位长期陪伴并默默记录您生活的“史官”,它几乎是每一个人回首往事都要点开的工具—QQ,那只调皮的企鹅。

       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它的主人——腾讯,只要谈到互联网想避都避不开的企业,但它一直以来“高冷”而低调。直到3Q大战----这场罗生门般的互联网之战让腾讯打开了之前“忌讳”的开放之门,而才有了与财经男神吴晓波的合作----《腾讯传》。

       书中将腾讯史分成三个阶段:创业期、出击期、巨头期,系统性地回顾了腾讯过往的十八年,其间可谓血雨腥风、否泰交错,简直半部中国互联网史。然而,书中故事性、情绪化的表达很少,可见一位财经写作老手的严谨态度,这也看出作者面对前言中说到的“达芬奇困境”的踟躇。

或许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世上尚未发生过任何总结性的事件,也无人说过针对世界或关于世界的最终总结。这世界是开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

       互联网更是如此,一部《腾讯传》压根不可能帮你打开互联网神秘之门,更不能告诉你什么旷世真理。它只是一部尽量逼近事实的记载,不同的人会汲取到不一样的养分,笔者认为它至少帮我们梳理清了这样三个问题:

                                                                  〈 一 〉

          为什么是腾讯会成为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

       当然,几乎所有的成功都有运气这个神秘的因素,很多创业者或生或“死”于这个“罗布泊”,而且无法解释。腾讯的创立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大行业”,所谓大时代,正如马化腾中学老师告诫他的那样,那个时代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就像河流的泥鳅,处处可见,却不易抓获。

       所谓大行业,腾讯起初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时狼狈不堪,主要是因为当时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寻呼机行业日渐没落。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所幸腾讯最终悬崖勒马,搭上了“即时通信”这趟当时不受重视的快车,即时通信行业之所以日后得以井喷,是因为它是打破对于人、产品和信息的时空限制,重构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如果把腾讯看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物体的话,那么让他在大环境的土壤上成长起来的DNA是什么呢?有以下四点:

1.互补组合的创业团队

       马化腾擅长产品、张志东擅长技术、曾李青擅长市场,而这三者几乎是一家创业企业必须拥有的核心能力。而陈一丹总掌公司后方、许晨晔稳定门户网站,如此互补契合的创业组合几乎在中国其他互联网公司没有出现过。

2.虚拟消费盈利+用户驱动战略

       腾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最终在“阿凡达”的启迪之下打开了IP大门,这使得QQ锐变成一个有虚拟人格、自我价值观及族群规范的虚拟世界,从而衍生出了QQ秀、QQ宠物、QQ空间、QQ钻石体系,当所有竞争者在技术层面下功夫的时候,腾讯已经在感情上对用户进行诱惑,这也给腾讯如今的“泛娱乐”布局打下了基础。当然这也让腾讯重新定义了即时通信,从当初“技术驱动”模式向“用户驱动”模式转变。

       然而,虚拟消费的商机,早在94年就被新媒体研究教授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道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物质性的世界突然向虚拟性转向,通过电子流的方式,知识、信息及商品制造与销售将可能实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3.内部赛马机制+生态养成模式

       这家拥有一千多个软件的公司总能抓住决定其命运的机遇,比如微信,而这都不是调研决策的结果,诀窍在于腾讯内部“谁提出,谁负责”的赛马机制和生态养成模式。马化腾是进化论和失控理论的拥趸,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试图用同样不确定的边缘模糊生态组织来对抗不确定。

4.服务用户心态+试错迭代策略

       腾讯从一开始就超级注重用户体验,甚至可以说这是腾讯人宗教般的信仰,连鼠标少移动、可快速点到这样的细节都会关注。当然,仅仅关注并没有什么卵用,每当他们锁定用户的“诉求点”,就会玩命般地运用他们“小步快跑,试错迭代”的产品哲学把它做到极致。

                                                                   〈 二 〉

                                                             中国互联网之谜

       互联网诞生于北美,并深受嬉皮士文化影响,而被引入当时正在变成世俗商业社会的中国时,它已经有些“魂不附体”了。但时至今日,被互联网改造得最深是中国,互联网应用最为彻底的也是中国。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试验最为成功的区域性市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美国也许还是今天的美国,但是中国肯定不是今天的中国。这里面至少有两点令人疑惑。

       第一,几乎每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起初都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克隆版,而耐人寻味的是,效仿者却总能把被效仿者“赶出”中国,这主要原因是对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把握和中国特色环境。在美国,大学是所有互联网产品技术、消费属性和文化的孵化之地,然而当时的中国网民的主要特征是“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除了消费群体的差异,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互联网变成了一个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奇特市场,美国互联网公司完全搞不懂中国市场的运作方式,犹如白天不懂夜的黑,他们之前在美国所积攒的产品经验和固化的商业逻辑反而成为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拖累。

正如约翰·加尔布雷斯所言:“以我们在美国所获得的经验来看待中国,有一半是看不懂的,还有一半是错误的。”

      中国互联网环境还有一个奇特性在这里不得不说——金融信用体系的缺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金融行业的长期封闭和懒惰导致的。构建自己网络支付体系成了互联网经营者一直以来的困扰,然而,所有人也都心知肚明,网络信用体系的建立一定是互联网战场上的必争之地。

       第二,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已久,但迄今仍然是一个非典型的现代国家,政府掌控着近乎无限的资源,庞大的国有资本集团盘踞在产业的上游并参与政策的制定,然而却独独对互联网业束手无策。这与互联网世界的特征有关,互联网变革的快速和资源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国有资本迄今没有找到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和获取垄断利益的途径。这给中国带来了意外的商业进步和新的混乱,当然,博弈还在继续。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很好,但它应该可以更好。

                                                                    〈 三 〉

                                                      腾讯真的是“抄袭大王”吗?

       在中国市场向全世界打开大门、所有人都想成为走出去看一看的“拿来主义”时,“抄袭”的争议几乎遍及了每一个行业。互联网行业不仅难逃该“宿命”,而且几乎每个公司都要背上这样的“罪名”。张朝阳“抄袭”雅虎模式创办搜狐,李彦宏模仿谷歌创立百度,而腾讯直接被“千夫所指”般的冠以“抄袭大王”的称号。

        抄袭是一个歧义词,有时候它是一个道德名词,有时候是一个法律名词。奇怪的是,腾讯因“抄袭”之名无数次走上法庭但从未败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商业模式多样和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法律制度几乎不可能同步跟进,抄袭的界定变得异常困难,就连比尔盖茨、乔布斯这样的大神也终身被“抄袭与创新”所困扰,甚至在商业的世界里,抄袭更多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竞争的代名词。

       不得不说,腾讯之所以被人骂,和它抢了太多人的“饭碗”是有关系的。因为腾讯实在是太能抄了,并且是明目张胆地抄,每次还抄得都那么好,你说气人不气人!这与腾讯后发式战略有关: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对于抄袭,腾讯马化腾的逻辑是你只是比我先找到跑道而已,跑道是大家的,我后来居上不是我的错。

      一个创始型企业家的性格和才能,将会最终决定企业的所有个性。笔者释卷之余,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出生于潮汕、“第一个”看见哈雷彗星并有着寻呼机情节的马站长。如今,腾讯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远弗届的事业,吴伯凡老师也对腾讯的业务半径和管理半径提出了疑问和警示。

      不管怎样,所有互联网“上半场”的创业者,是成是败、是赢是输,都值得你和我脱帽致敬。

      他们是要过河的小马,用自身难保的身躯趟着这趟所有人都不知深浅的河流;

      他们是好奇的哥伦布,用自己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开拓着商业文明的新边疆。

*作者微信公众号搜索:于心一,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期待您的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