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老师对《医院陪护记》的点评(三)

2020-08-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凡城

诸位老师对《医院陪护记》的点评(三)

11、北方老师:

 陈李芳老师,在作协开展百篇散文大展时,印象深刻,她的文笔有贵族气,非常讲究,不媚俗不跟风,文字辨识度很高,是额非常喜欢赞赏的文字。她尝试过诗歌写作,后来似乎停下了,额曾经多次跟她表示过,不希望她写诗歌,主张她写散文,是不是受了这些唐突之言的影响,或者心有揣揣,未可知。打卡以来,陈李芳老师先布局了一篇小说,胡帅应声而出;后来转而纪实,写下了病房陪护记这篇文字,记录人间百态世情世故,思考人情伦理,考辩人道人性,有温度有深度有厚度,见出了陈李芳一片悲悯情怀和观照当下之温润如玉的女性视角,读来令人难以忘怀;又有李二稚态可掬的童言童趣,让人忍俊不禁。这些都让人不得不佩服陈李芳老师文字应用的自如和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胡帅还在路上,俺们拭目以待。

12、杨志坚老师:

  读完陈李芳老师的《医院陪护记》,让人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医院就是一个小社会,医生、护士、病患、陪护、探望者等众生相在这里上演着各种人世的悲喜剧。作者以旁观者视角对人情世态客观描述,冷静的笔触,浅淡的文字,让人会心,让人体悟。很喜欢这样的文字,期待看到陈老师更多的优秀作品。

13、刘锦明老师:

 医院,生老病死之地,悲欢离合之所,这里,每天演绎人生百态,每张病床展示世间繁杂。陈老师如高超摄影师,借陪护之机,拍摄一组镜头,逼真而深刻,催人自省,引人思索。

 关于物质与精神。人首先必须吃穿住行用,然后才能谈论其他精神层面的东西,如道德、仁义。再直白点: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女二号是贫困户,吃饼子咸菜,自始至终,只有小女儿陪;男三号住院,儿子来不了,因为外地打工,要养活一家人;女四号埋怨三儿媳让她掏牛奶钱,夸大儿媳好,因为交了住院费,等等。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上层建筑,无前者,难谈后者。

关于自立与报恩。女二号时刻为子女着想,八十多岁,一人住一小院,自立自足,不想拖累儿女,让人心疼。作为父母,有这样的心态是好的。怕就怕“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一一一父母的这种慈爱之心换来儿女的狼心狗肺,认为父母反正可以管得了自己,儿女便可不管不问。生活不易,父母体谅儿女,可以理解,但与之对应的,是儿女得有报恩心。父母自立是“仁”,儿女报恩是“人”。

 关于教育与孝道。“教”者,左边“孝”,右边“文”,“孝”之“文”化。孝道,是教育的根基。不培养“孝”,那很难“温良恭俭让”,如此,教育便是空话。《医院陪护记》里的人和事,离不开“孝”,也离不开教育。“出院还早哩,提里囤愣的干啥呢”,这种看着母亲收拾干活不愧疚还埋怨的话,不是一时冲动说出来的,而是长期教育出来的。从自私的角度讲,父母的教育如种树,管理不当,最后结出的苦果,还得自己吃。当然,父母伟大,不求儿女回报,只种树,不吃果,问题是:这果子若苦了,父母都不爱吃,世上还有哪个人爱吃?所以,那些只求上名校、只盼考高分、望子女成龙成凤的教育,有点危险一一先成了“人”,再谈“龙凤”。

我前面谈物质决定精神,这是真理,因为人也是动物。但精神可以影响物质,这也是真理,因为人“异于禽兽”一一一父母生病,砸锅卖铁也要治好,这是“人”,异于禽兽的人。而这样的人,是教育出来的。同时,父母待儿女,也不能以物取人。挣100块给父母20的子女,比挣1000给父母50的子女,更有孝心。

最后,用国家大事来结尾。女二号是贫困户,与之有关的看法是:“脱贫了也得管,那以后再贫困了呢?”这样的观点,不是个例。扶贫要先扶“志”,否则会是扶不起的阿斗。除此,还要扶“智”,这又得靠教育。

写到这里,陡然感到肩上愈加沉重。

14、朱朱老师:

 读了陈李芳老师的胡帅,又读了读医院陪护记,感觉陈老师的文章一个很大的特色是朴实。就像和你坐对面聊天一样,丁是丁,卯是卯,娓娓道来,间或夹几句感慨,却是顺势而出,就是从事情的表象归纳出的本质。有时却点破不说破,留有空间让你自己揣摩,更加有韵味。

15、刘红芳老师:不走寻常路的“一凡城”------读陈李芳《医院陪护记》有感

“一凡城”是陈李芳的笔名,她自诩道,也就是一座平凡普通的一座城。我可不这么认为,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一凡城”,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座城。

医院陪护,想必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经历过。看过了被病痛折磨而呻吟不止的病人,看过了面对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亲人,悔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感叹生命的脆弱。那是一个不愿提及的话题。

陈李芳的《医院陪护记》文字简练,用意深刻,同样一个场景同一个地方,她却从另一个视角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作品。她从母亲的四个病友入手,从这四个病友的陪护人员展开描写,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品人生百态。尤其是对男三号出院的那段描写,“男三号出院那天他的女儿来了,我只是个旁观者,无法直视,最终没有看清她的面目”。寥寥数语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她对不孝女儿无声的批判。后来陈李芳告诉我,实际男三号出院的那天,她的女儿打扮的很时髦,还画着精致的妆容,可想而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厌恶到了极点,是看也不愿意看她。

如陈李芳所言,“医院就像一面镜子,看他人故事,反省自己”,《医院陪护记》深刻地揭露赡养老人和孝敬老人的社会大众问题,让人们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告诫人们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遗憾,作品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深深地感受到陈李芳是个多么孝顺的女儿。

我敬重每个孝顺父母的人。

期待不走寻常路的“一凡城”再创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