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作业六:可以逃离北上广,但逃离不了对生活的选择
逃离北上广,一直是很多人面临的抉择和纠结所在,甚至有人以此为噱头,策划出一个说走就走的活动,刷爆朋友圈。这样一个热闹的话题,正反双方辩手不断进行利弊分析,攻守转换,你来我往。是否逃离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表面是城市的选择,背后其实是职业的选择,生活方式的取舍。刨到根上就是选择的问题,就像来到一家麦当劳吃饭,点完餐服务生都会问一句:先生,在这吃还是打包带走?这些超级城市似乎每天也在拷问漂泊在此的人们,朋友,继续坚守还是准备逃离?
01
选择无法逃避,要先有自我认知。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来自三线小城市,毕业后来到到北京打拼。想在北京安营扎寨,结交了一个北京籍女朋友,女孩只高中毕业,因为思维方式和性格差异,最终分开。后来,家里给介绍老家一女孩,女孩来北京后一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靠男孩一人又不可能在北京买房定居,经过近一年的犹豫和煎熬后,最终两人回到老家结婚生子。本来故事结局不错,明明是在哪座山就唱啥歌就行了,可这哥们偏不,在北京时抱怨房价,痛恨拥堵,期盼安稳,父母妻儿,回到老家又抱怨无聊,怀念北京的便利与精彩。其实在离开时他就犹豫了很长时间,一直分析到底哪个城市生活会好,应该选哪条路,最终迫于家里的压力才选择回家。如果你问他还可以回北京啊,他又会说回不去了,放弃这么多,还要重新开始。反问他这都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也会无言以对。
这哥们上学时成绩很好,有一句口头禅:你这样不对。真实世界不像考试或做习题,有正确答案和标准做法。很多事情分不出对错,甚至好坏。每个人的评价的维度不同,有人追求高度,要功成名就,有人追求深度,要专业精进,有人追求宽度,要角色平衡。评分的标准也不同,有人60分就满足,有人99分依然精进。一旦你理解了真实世界的多元性,思维就开始具有包容性,就不会简单地寻求标准答案。
任何一种方式都可以获得幸福,前提是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可以放弃的是什么,并勇敢地做出选择。每人需要做出选择,想要的太多和逃避选择都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在不断做事情和与人互动中进行总结反思,形成对事情的定见和判断标准,形成相对稳固的价值观,明确地知道哪些是要取的,哪些是要舍的。只有你的内心有一个大大的YES,才会对外界很多事情说NO。
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选择是无法逃避的。小到起床还是继续睡?穿裙子还是穿裤子?午饭吃鸡还是吃鱼?大到留在这家公司还是跳槽?继续交往还是干脆分手?住下去还是搬个家?这都是一个成年人时时要面对并解决的。任何人,包括父母,亲人,专家都只能提供参考,没法帮我们决定。如果有人打包票,信誓旦旦保证万无一失,更需要警惕。
很多有选择困难症的小伙伴,会在两个或几个选项中间纠缠不清,犹豫不决,出现焦虑痛苦,惊慌失措,在本质上是缺乏独立意识,害怕失败造成的。其实,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动的时代,企图用一次好的选择锁定终身幸福的想法是天真又无知的。内心懦弱的人才期待一个绝对安全的选择,而勇者是努力让他的选择越来越靠谱。
02
选择不仅需要自我认知的智慧和直面现实的勇气,还需要能接纳放弃和容忍风险。
还有一个朋友是一个优秀的小伙。北京某牛X大学本科,加拿大某高校金融硕士,考取CFA(特许金融分析师,金融第一考,投资业金标准。)现在南京某银行就职,妻贤子惠。个人想到北上广深某一城市谋求更好发展,按理说这样的实力应该不难搞定,但哥们期望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既希望北上广深某一城市找一家好单位好职位,也能在很短时间内一举搞定房子车子幼儿园,然后辞职离开,举家搬迁,拎包入住,无缝对接。但现实又是这些城市要不是房子车子限购,要不是入学不易,要不是可供选择的职位不熟悉,所以就一直拖延不决。
做出任何选择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选择成长。做出了选择,不仅会享受选择后利益,更要能够承担选择后的损失和不确定的风险。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在心理感觉上,失去的痛苦要大于获得的快感。捡到100块钱只会让我们高兴一阵,一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却可能让我们痛苦更长时间。放弃是和选择相伴相生的。像上面的朋友,选择从二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肯定会面临不小的改变,就像游戏中,从easy模式切换到hard模式,在hard模式下会体验更多的惊喜刺激,更多的不确定性,也意味放弃安稳舒适。只要选择不断成长和进步,就意味着建立新的圈子,也意味着不断和原来的圈子朋友渐行渐远。因为你不断开拓新的认知边界的时候,注定大部分朋友是无法跟上你的脚步的。不管愿不愿意接受,这都是事实,除非你放弃成长。
选择带来的风险也是躲不过的,所以只能接受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无论你选一个城市,一份工作,还是一个女朋友,你只要咬牙做出了选择,你都必须接受这部分令人不安的东西。话又说回来了,生命过程之精彩正在于不确定的存在。之后你当然可以积极地做出努力,去应对可能的变化崩坏,把风险降到最低,但那也必须建立在接受风险的基础之上。
03
选择是一项能力,需要练习和培养。
生活中我们周围经常还会碰到或听说这样的同学、朋友,从小父母给安排好一切。除了吃穿住用行上要听父母的安排,上什么中学和大学,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父母也为他做好了选择。有一些也曾反抗过,比如毕业后留在北上广打拼。最终的剧情可能是母亲玩绝食,以死相逼,父亲抽着烟,低垂着头一遍遍地问:我们辛苦半辈子不就是为了你吗?难道你就不能考虑一下父母吗?迫于压力回到老家,继续遵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因为是父母给安排的,有些人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就会埋怨父母,甚至故意不好好工作,造成家庭矛盾,就想跟父母赌气,让他们后悔自己当初的做法。
其实,生活就不怕你跟他赌气呢,反正输的是你。这样的父母动机是好的,但效果确实不如人意,甚至截然相反。当你为孩子创造一切时,就在剥夺他独立思考和判断取舍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不断做选择,不断试错来获得。就像很多父母严格限制孩子上大学谈恋爱,又都希望一毕业马上从天上掉下来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而且最好有一套房子的人和自己儿女恋爱,而且要结婚。很多中国孩子的悲哀是被家长做主了二十几年,一毕业又突然被推向社会,说一切靠自己做选择。但孩子既没有机会培养选择的能力,也不会有勇气和责任去承担选择的后果。好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在摸爬滚打中慢慢掌握了这项技能,成了一个心智的成年人,还有一部分孩子只能兜兜转转,屡屡受挫,而当一个人害怕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不愿意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时,他往往倾向于让别人替他选择。
每个选择背后都带着责任,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建立在承担选择责任的基础上。让别人替自己选择,就意味着不愿意承担责任。逻辑链条继续演进,就是当事情不如所愿、结果不理想时,就会认为都是父母或别人的过错,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受害者心态。
要打破这个链条,要从培养选择能力开始。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周围有的人选择比较“正确”,有的人经常“走弯路”,区别往往在于从小到大就已经开始自主选择。他们自己选择跟谁交朋友,选恋人,选志愿,选实习。在思想上,他们会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确保一定的自主性,在行动上,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怕犯错,也能积极进行反思总结,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决策方法。当然期间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开拓视野,提升认知水平,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还要学习搜集和整合信息,这是做选择和判断的前提;学习做预测,并评估自己能承担的风险的范围;学习高效执行达成目标的方法,过程中还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觉察,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反过来,价值观影响选择,选择影响行动,行动导致结果,不同的结果则构成命运。所以不能不重视选择。
成年之后,我感觉到生活的一切几乎都是选择的结果。放弃自主选择,由他人来为自己做选择,就已经被打败了。所以从认知自我开始,对自己要的是什么形成定见,了解选择的风险和可能性,勇敢做出抉择,并能承担选择的结果和责任,在一点一滴中提升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最终选出好命运。
李笑来讲过这样一段话: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生生不息,选择不止,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