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书简》

2021-01-11  本文已影响0人  江苏刘志祥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写的,它是作者对自己漫长的美学生涯的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尤其是给青年朋友们的一次回复。

这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对许多青年初学者对于美学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做了一次总回答。我选几个我喜欢的。

一、美的本质

很多初学者都有这样的疑惑,对此作者的回答是我们不必去追问什么是“美的本质”这个极端抽象的概念,而应该通过亲身的体验现实生活和加强文艺修养来逐渐认识“美”。

比如,近些年来在社会上闪现出的一批人群就让我见识了美,最美司机,最美妈妈,最美大学生是一种美,社会美。大自然中的奇异美景,雪山,云海,沙漠也是一种美,自然美。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相貌丑陋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没有研究过“美但是他都能知道善良的埃斯梅拉是美。而在这个可怜的又聋又哑长相奇丑的人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一种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的美。所以我们不能抽象地去谈美,而应该在许多有意义的现实中发现美,理解美。

二、美是主客观统一

我们不能把人和物抽离开来也不可以把审美活动和整个人的其他许多功能都割裂开来。

作者从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三项谈了一些生理学常识。比如节奏感,作者提到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会感到和谐愉快,如我们的身体会随着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如听到一种节奏时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因此我们不能离开生理活动去谈节奏的美感,更不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

比如移情作用的观念联想和内摹仿,移情作用是把人的情感投注到物上,有我及物;内摹仿则是移情的由物及我。作者通过这几项讲明了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和对象的问题,审美要有一个客观对象,审美也需要一个主体。

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红楼梦》中的人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小多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幼年失去母亲,礼教的约束相对少点,才有了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之后,贾府所需要的却是宝钗那样的女性,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造成了她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而且在贾府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的性情变得敏感多疑,最后香消玉殒。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一个贵族家庭的命运兴衰,这个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典型环境,为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这是因为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和针对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

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革命时又迅速戴起“银桃子”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和把总,就无法形成书中典型的环境。

四、戏剧的美感

《摩登时代》的背景是当时的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夏尔洛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

电影的开头就是卓别林滑稽地在作业线上扭螺丝钉的场景,他被这种流水线式作业弄得发疯以至于他看到人家的纽扣也以为是螺丝冲上去扭。一开始看确实只把它当做喜剧,但是看着看着,就会看出他所表现的时代充满悲哀。喜剧大师卓别林用自己高超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笑声,但是在这些笑声里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剧。

离“远”看是喜剧,离“近”看是悲剧,这是一种审美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