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如何识别他人脸面真假》读书笔记
帅帅的姜振宇大大的这本书早就该看了,笔记也早该写了,但是也是拖到了今天才动笔。
《微表情》书影一、情绪的激发原因——预期不符
情绪的产生根源,来自于人们遇到的刺激与“主观预期”不符,简称“预期不符”。在遭遇到预期不符的时候,最先直接导致情绪的产生。
“感觉”最大的特点: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出的判断,行为人无法清晰地想清楚自己的认知过程。
1)黑暗环境中的主观预期:看不见,害怕有伤害自己的物体出现,收缩身体,派出四肢缓慢地向四周探索。
作者的思考逻辑真好!他马上提问“人们为什么对未知那么恐惧?”答案:因为未知(看不到),所以认为可能会有危险。这就是主观预期。未知不是恐惧的根源,预期可能存在伤害,才是恐惧的根源。
2)光明环境中的主观预期:轻松,不警惕,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切尽收眼底,主观预期是:没什么负面刺激会出现。
3)紧张事件的主观预期:在没有得知确认的结果时,内心的预期总会是:有可能发生不好的结果。(裁员的案例,即使理性判断自己不会被裁,心理还是会紧张。)
笑话:年终奖100元,A裁员,争取到了100元,大家开心。这个笑话讲的是怎么做领导,其实,就是怎么设定主观预期。如果能把主观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拉得越大,那么对人的刺激力度也就越大。
4)轻松事件的主观预期:平静、积极的主观预期。
处于轻松事件和光明环境,人比较有掌控感和安全感(比如环境、事件很简单,或者当事人对局面的掌控能力很强),而会产生一个平静的主观预期或者积极的主观预期。其中,积极的主观预期需要更多的辅助信息做铺垫,才会油然而生。更多的时候,人在很有掌控感的时候,也只会产生平静的主观预期。
二、预期不符的多样性
不带这样的,作者用了笑来老师的二维分析法,怎么聪明人都在用呀!让我哭会。
(1)正常的美国司机在美国,(2)正常的美国司机初到中国,(3)有经验的中国司机在中国,(4)“成熟”的中国驾驶员在美国。
三、预期不符的作用
只有刺激源有效,才能引发被测试人的真实情绪,之后才可能捕捉到面孔上出现的细微变化,最终判断出谎言与真相。
我们司空见惯的脸部表情,除了能够表达意义之外,还直接或间接拥有生理方面的作用:
皱眉:愤怒、怀疑、痛苦外,还可以间接将眼睛的上下眼睑部分闭合,影响视觉系统的信息接收方式。
抿嘴:不高兴,喝苦药抑制向外吐出的欲望。
威胁:提升上唇露出犬齿,老虎。
四、情绪与表情的天然组合
1、有情绪是否一定会有表情?
会有,但是由于环境限制,只能隐晦的表达。只要有情绪出现,就会引发面部的表情,脸不可能保持完全的静止不动。其中一定有真实的情绪反应,还可能包括经过加工和控制的伪装表情。
2、表情是否说明有情绪?表情是否真实?
不一定。仅仅观察到表情,并不能确认行为人内心产生了相应的情绪。Eg.好演员。但是有效刺激就能引发真实情绪。情绪引发的表情为真,思维控制的表情为假。有情绪,就一定有表情;有表情,却不一定有相应的情绪作为支撑。
3、微表情的概念?
我们将这种不受思维控制的,可能由情绪引发,也可能是习惯使然,持续时间短暂或面部肌肉收缩不充分的表情,命名为微表情。
4、生理表情、情绪表情和社交表情
第一、生理表情包括舒适和疼痛、关注和失神四大类。这四大类表情完全由生理刺激引发,形态明显而且具有同一特征。当然,它们后续都会引发相关的情绪产生。
(1)舒适:闭上双眼,且闭眼的时候眼球上翻,闭眼的动作没有眼轮匝肌眶部的用力挤压。在此过程中,眉毛可能不动,也可能轻微上扬,顺带上提上眼睑(但眼睑仍然处于闭合状态)。眉毛的动作幅度与舒适度(享受感)成正比。通常伴有深吸气。
(2)痛苦:深吸一口气的同时肌肉绷紧进行抵抗和防卫。脸孔上,由眼轮匝肌眶部和睑部同时发力,将眼睛闭合,形成强烈挤压的褶皱。疼痛的程度与闭合幅度成正比。除非是无法坚持的疼痛,否则大部分程度的疼痛都会保持眼睛不完全闭合,这也可能源自于自然界猎物被撕咬时,仍然抱有抵抗和逃脱的意图而留存下来的形态特征。
(3)关注:皱眉+眼睑的被动运动,以及视线对刺激源的关注。容易与厌恶混淆。
(4)失神:两个特点:上眼睑自然垂落至瞳孔上边缘位置,且视线凝滞。凝滞和关注略有不同,一是没有对焦,二是有可能会有运动,但一定是随着头部(面部)的转动而产生的随动,不会是主导运动。如果出现扬眉动作,同时上眼睑边缘还是停留在瞳孔上缘的位置,那么就更加可以确定为失神。
第二、情绪表情,六种基础情绪:依次是: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和愉悦。
六种情绪表情图谱第三、社交表情,是在意志的主导下所刻意做出的表情,其目的是为了辅助内容表达,让对方理解或信任自己的意图。社交表情只能表达其社交意图,而无法用来判断其真实认知和感受。
社交表情的特征:1)没有刺激源作为前提,主动做出;2)多个单个器官的运动,或者多个器官的运动组合,但却不能同步,且幅度不相匹配。简单地说,社交表情是故意做出的不标准的情绪表情,因为是没有情绪的故意仿制,所以做不到真正的情绪表情那么标准。
六种情绪表情的认知与评估5、微表情破解“为什么说谎”
知道是否说谎,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知道为什么说谎,才是非常重要的分析目标。说谎的行为是“认知与表达”的不同,找到认知与表达的矛盾,就找到了谎言。同样的言语,配以不同的情绪动力,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样。
五、惊讶的微表情
惊讶的微表情:停止一切活动,抬头、睁大眼睛、眉毛抬高、轻微张开嘴巴,下颚有意向下打开(符合重力作用方向,这样比较省力)
抬头可以看得更远、更多。低风险的意外刺激所引发的惊讶表情,几乎不可辨别,风险级别高-回归动物状态。
睁大眼睛是为了看清楚,让更多的光线进入。嘴巴不自觉张开,配合一次快速吸气,准备好能量。受惊时,用嘴呼吸是成本最小、效率最高的储能方式。
惊讶的最小特征(必要特征):眼睑上抬。
六:厌恶的微表情
典型的厌恶:皱眉+较深的鼻唇沟,眯紧眼睛(表示不要看),皱起鼻子(表示不要闻),嘴角向后咧,可能还会吐舌头(表示不要吃)。没错,厌恶情绪的本源,就是对腐烂食物的排斥。
行为人会对所厌恶的刺激源做出两种评价:一是否定;二是低级,这里的低级是指虽然可恶但却不够对当事人利益形成威胁的水平。厌恶情绪的一个必要特征是不具备攻击欲望。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排斥感。虽然也是排斥,但心态轻松很多,不需要消耗很多精神来应对。
厌恶的表情特征:生理性厌恶的样子,与呕吐相比,有一处明显的不同:因为不需要为呕吐创造通道,所以嘴不会如呕吐动作中那样张开得很大。
饱满厌恶:呕吐。把嘴张到最大,除了下颚向下打开之外,人还会本能地提升上唇。
生理厌恶:把嘴紧紧闭上,眼睛和眉毛的形态保持基本不变。
轻度厌恶:不屑。不屑就是完全的轻视,除了看不起之外,根本就不用花力气来加以排斥。
被测试人对刺激源的信息持否定态度,严重的拒绝接受,不严重的懒得搭理,自视甚高。
中度厌恶:轻蔑。
厌恶的表情特征:
①皱眉肌收缩,双眉皱紧;
②眼轮匝肌强烈收缩,紧闭双眼,同时造成双眉下压;
③提上唇肌和上唇鼻翼提肌收缩,提升上唇,同时在鼻翼两侧挤压形成鼻唇沟;
④颏肌收缩,将下唇向上强力推起,使双唇紧紧闭合;下巴同时向上皱起,表面皮肤产生很多褶皱;下唇与下巴上的肌肉隆起之间形成深沟;
⑤降口角肌收缩,将嘴角向下拉,与提上唇肌的作用形成制衡,在嘴角两侧形成括号形纹路。
与其他厌恶表情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嘴部形态。
在轻蔑和不屑表情中,只有提上唇肌的运动。具体形态特征如下:
①眉毛不再皱起和下压,眼睛形态也几乎没有变化;
②提上唇肌轻微收缩,上唇轻微提升,上唇线较正常形态略微拉平;
③由于提上唇肌的作用仍在,所以鼻子周围的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鼻翼轻微提升、侧拉,鼻翼两侧与提升的脸颊形成浅沟纹;
④在不屑的表情中,由于内心的轻松和优越感,通常会产生轻微笑意。
这样的轻蔑、不屑表情可以理解为对强烈厌恶表情的改进,是存在更多克制的版本。通常,这种程度的厌恶是来自于对丑陋的外形、笨拙的思维或动作,以及没有品位的风格产生的轻视和否定。
有的时候,行为人内心中有强烈的优劣对比,会因自己的优越感而导致单侧上唇提起,连带这一侧的嘴角上扬,看起来像是一个不完整的笑容。
讥笑:与上扬嘴角同侧的眼睛也参与到表情中来,眼睑在眼轮匝肌的轻微收缩下,做出一定程度的闭合动作,轻微提升的脸颊和收缩的眼轮匝肌,在下眼睑下方挤压成一道浅沟纹。通常还会配合一个轻微而快速的呼气,可能通过鼻孔,也可能通过张开的嘴角。
一旦你观察到,别人的脸上自然流露出了这样的神情,就可以断定对方内心深处已对你进行了否定,而且还是抱着随意就能把你踩在脚底下的那种强烈的优越感对你进行的否定。
而冷笑,是一种常见的轻蔑,它与讥笑之间的区别,在于冷笑没有明显的眼部形态。用白话讲,就是冷笑中看不到眼睛的笑意,只有嘴部的不完整笑容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