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读书

追忆:彭匈的“乐此不疲”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聂梓吟

 2019年2月23日傍晚,广西著名文化学者彭匈突发疾病去世,享年73岁。

惊闻彭匈先生离世的消息,不胜唏嘘。

彭匈先生出生于1946年,一生致力于推广阅读和广西八桂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著作等身,经常参加漓江书院和高校组织的读书会或相关活动,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文学大家。

彭匈先生在漓江书院跨年活动做分享(图片来自公众号:彭匈)

彭文说世相,谈古今,观山水,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贾平凹对彭老著作的评价:

“我读了他的文稿,突出的印象有二:一,他的文章没有造作,一任率真,质朴可爱,但貌似朴素之中充满灵动。二,他是一位饱学之人,世事又洞明,写来就极从容,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可以说,眼高手也高,使他成为一个好的编辑家和散文家。”

数月前,我曾偶然中,有幸听过半场彭先生的读书分享会。

2018年11月18日下午,听说民族广场旁的商务印书馆南宁涵芬楼书店即将于11月26日停止营业,抱着他们可能会打折促销的心理,我前往涵芬楼,想着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书。

来到涵芬楼,本以为里面应该是一片狼藉,贴满了大甩卖最后几本多少折之类的,没想到却是一切井然有序,一片宁静祥和。

走进书店的深处,竟然还有一场小型的读书分享会正在举行,分享者正是彭匈先生。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绝不会想到即将关停的书店会是这样一番光景。店内窗明几净,书籍整整齐齐,人多且有序,非常安静,阅读沙发上坐着正在看书的读者,吧台边也有人正享受奶茶咖啡,更多的人则围坐在一起,静静聆听彭先生的分享。

彭先生的分享主题是:“阅读才是大幸福”。

因为并非有备而来,我当时的我对彭先生一无所知,看他样貌,大约五六十岁的年纪(不过完全没想到已经七十多岁了),还以为自己不会对他的分享内容感兴趣。

然而仅仅旁听了一会儿,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彭先生声音浑厚,说话抑扬顿挫,富有韵律。当时正在分享他关于读书和关于旅行的观点。

他认为读书分为苦读和乐读。苦读的头悬梁,锥刺股暂且不论,乐读就是从阅读中获得快乐和愉悦,以考试为目的的阅读是功利阅读,自然、社会科学等课堂之外的书籍则是真正启迪人精神智慧的食粮,总结成十个字——读好课外书,才能成大才。

记录了部分关于旅行的内容:

人就是应该多读书,也应该多走路。

走路就是出去看看,但是现在很多人,出去旅行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别人问什么不知道。这样打卡似的旅行,对于去过地方一问三不知,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我曾经去过的埃及开罗、剑桥大学,去看过哈利·波特诞生的咖啡馆,还去看过牛顿被砸的那棵苹果树。提前查阅资料,去到当地,所思所想,以及所看所得,都会有更深的感悟。

我一直以为作家协会的老先生,话题都是春秋老舍,没想到还有哈利·波特,彭先生的分享中包含了很多在年轻人和网络上流行的元素,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兼之言语风趣幽默,现场气氛热烈。

那天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遗憾没能听到最后,之后我也到图书馆阅读了他的散文集,因为收录在地方文献书库,无法借出,但我也分批次看了一些。

彭匈文化随笔《乐此不疲》:

随笔,写熟了,那是一种娱乐。如同唱一支支舒放而悠远的歌。我将乐此不疲。

彭匈幽默散文《又见众生》:

世上之人,说话幽默者不少,一旦提笔,面孔立刻庄严起来,幽默几近全无。我们都想探究一下其中缘故。

彭匈先生的文章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简约凝练,毫无晦涩之感,值得反复回味,其中有几篇涉地域文化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描写柳州人看球的场景,真是活灵活现,令人拍案叫绝。

茂木健一郎先生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说:

能使用具有个人风格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是在超越世间常识、经历无数体验、不断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的能力。

彭匈先生的这项才华,在他的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并且他还非常乐于与众人分享。

以后,再也不会见到那位老人,神采奕奕地与年轻人分享他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悟了。

想到这里,不由得悲从中来。

愿天堂,也有彭先生挚爱的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