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漫游(一)
开启旅程
金色的8月,我们终于踏上了蓄谋已久的重庆之旅。
当晨曦悄悄爬上
云端,把朝霞染上了浅浅的金黄色时,我们已乘坐酒店的大巴,像一匹脱缰骏马直奔吴圩机场。
早晨7点,吴圩机场的大门已排成了长长的队伍。防爆闸门打开的一瞬间,人潮一拔一拔直往里边流,不久就漫灌整个大厅。自助机旁、物品托运处人头攒动,安全检查站将人群折折叠叠排列。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打码、安检,旅客如影随行地向前一步步挪动。大厅繁荣而不嘈杂,流动却不混乱。走过数十个登机口,似乎每个路口都坐满了旅客。飞机坪上,庞大的机冀似乎占满了跑道,飞机一架接着一架消失在天际。
客舱前,空乘人员列队站立,礼貌地欢迎旅客登机;客舱里,旅客列队缓慢地向前寻找自己的座位,长长的机舱到处挤满了人影。
走出家门,繁华的大都市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她另一面的繁荣。压在心头的发展担忧随之烟消去散。
山城交友
不知道何时,我女儿与邻座的小女孩攀谈起来。小女孩,18、20,似乎与我女儿一般大小,重庆大学学生,9月即将升级大二,老家广西钦州,今天是一个人提前来到重庆,开启开学前的旅游生活。女儿9月也将迈上大一的生活,那种对未来生活的渴望、迷茫都可以在这个即将大二的小女孩身上得到一一回答。两个本该陌生的人,因为年轻、经历相似,彼此越聊越投机。有气味相投的同龄人同行,这2小时的简陋、单调的机舱旅程就不再是乏味无聊。
旅程简短,很快就达到了重庆的上空。两个年轻的人,相伴地从飞机走下来,最后彼此挥挥手作了告别。这种告别,既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热情、溶洽;又像空乘送别南来北往的顾客,没有一丝丝的留恋。
下午,我们在重庆解放碑附近的“十八梯邓凳面”面馆吃面。拥挤的面馆挤进来一个小男孩,与女儿相邻而坐。男孩长相相对成熟,似乎比女儿大一丁点。已经记不起是谁开启了第一句的问侯语,这个男孩给我们介绍了他自己和他所知的重庆点点滴滴。
男孩,新疆大学的研究生,汕头人,小时侯在汕头长大,父母的产业主要在重庆。他重庆的家就在解放碑附近。所以,他既适应了汕头的清淡饮食,对重庆的辣也不拒绝。因为父母生意比较忙,一个人经常独自穷游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曾去过桂林。他说我女儿能和父母一起旅游,真是幸福。他谈起解放碑附近的景点,谈起了重庆人的口味。女儿认真的倾听,甚是敬佩男孩子的流利的口才和徐霞客般旅游探索的勇气。
事后,我问女儿,与陌生男孩聊天怕不怕?女儿说有父母在,我还怕什么?
在4天的重庆之旅中,女儿咨询过地铁保安、与滴滴师傅攀谈,南腔北调丰富她的知识,商贾车夫尽收她的眼帘。旅游,不仅是看山水也要阅人情,学会交朋友,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他人不依赖有独立的思考。这也应该是旅游学习的一部分。
山城美食
来到重庆,女儿一直嚷嚷要品尝重庆美食。
在重庆,面食就像我们广西的粉一样普遍。面有粉丝样、手板样、面条样,花样可能会五花八门,但基本都是由面粉制作而成。我们记不起它的名堂,却吃出一样的口味——重庆火锅的调油味。
在重庆的第一个晚上,在解放碑附近的八一路,我们在一家大型的火锅店吃了重庆火锅。
八一路,是重庆的网红美食街,游人一群接着一群、一浪接着一浪,广告招牌比比皆是,吆喝声轮番上阵,火锅油的香味满天飞。
二楼的“在X里火锅“城,数十个餐位被竹篱笆分割阻断,席无虚座。我们拿到的侯餐号前面还有18位,收银台与卫生间前陕小过道里坐着等侯进餐的食客。为了品尝地地道道的重庆火锅,我们甘愿在这过道里,一边倾听卫生间马桶强烈的冲水声,一边品尝浓浓的火锅油和淡淡的公厕调制的“鸡尾酒”味。
时间慢慢流逝,终于轮空了席位可以让我们入座。女儿迫不及待地走进了餐位,围上火锅专用的围裙,咨询服务员特色小菜,恨不得能吃上地地道道的重庆火锅味,不枉重庆一游。当真挚的重庆火锅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珍惜,不能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品尝了山城的火锅,我们似乎又找到了老朋友的味道。重庆火锅,我们一家我并不陌生。
我们一家三口曾2次到县里有名的“小龙坎”火锅城就餐。如今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似乎更怀念家乡的哪个“小X坎”。家乡的“小X坎”那雕龙画凤的中国风熏陶着我们的神经;那清香的涑口茶似乎还在我们的牙缝里滋润飘香;笑容可掬的服务员更朴素可亲。由于商业的拓展,兰州的拉面、新疆的烤羊、四川的火锅等等全国知名的小吃,都可以在我们曾经生活的小地方见过其踪影。为了拉拢当地的顾客,老板更加用心,服务更周到,而且口味已入乡随俗,品尝环境不拥挤,消费是一种上帝般的享受。
第二天,我们触碰到自己鼻子的手,依然还闻到浓浓的火锅焦油味。也许是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气味,这异乡异味就怪怪地让人难受,此后,在重庆的日子,我们没有再吃重庆式的火锅。
后来,与滴滴师傅聊起重庆的火锅,他说他们天天吃火锅。重庆是个火炉,夏天闷热;山城的冬天却是个雾都,云雾笼罩、寒气不散。吃火锅可以驱寒补气、养颜美容。
女儿直言: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才是适合自己生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