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或者,回忆

2019-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Mr_小五先生

见:

人一辈子到底可以遇到多少人?知乎上有一个答案,是82635637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熟悉,会和275人亲近,但答案的结果是,最终都会失散在人海。这个答案来自一个视频短片,名字叫《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多少人》,视频里在一个巨大的场馆里站着8万人,这8万人都和同一位男人有过交集。聚光灯亮起,男人上台讲了五句话:

“如果你不记得我的名字,请坐下。”

此时,有一大群人坐了下来。

“如果你不知道,

我在学校的绰号是‘公主’,也请坐下。”

人数又骤减了一半

“如果你不知道,跟我有缘无分的人是谁,坐下。”

一些人无奈地笑笑,坐下了

“如果你没见过我哭...”

此时

刚才黑压压的人群

只剩零星几个人还站着

然后,男人说

“如果我们已经失去了联系,

请坐下吧。”

结果,包括刚才几个人

所有人都坐下了…

巨大场馆只剩男人自己

孤零零站在台上。

思:

人一辈子相遇过那么多人,可最终留在你身边的却寥寥无几,说到社交,就不免要提一个对立的词,孤独。孤独在大家的意识里都是一个非正向的词语,虽然算不上一个贬义词,但在很多时候它都会让人产生退缩感。人是社会动物,所以孤独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正常人类负面生活状态的表现,只要一个人在社会中没有角色感,那他就会被定义成孤独。在中国的教育系统中,从来没有提及关于孤独主题的教育,哪怕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极少涉及到孤独这个话题。这样的结果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中国的女生当中,很大一部分不会选择结婚对象,大部分时候自己会假装喜欢那个追求你的人,或者自己身边有似乎条件合适的对象,就选择接受他,这种现象最潜藏的心理还是缺乏对孤独或者独处的认识,没有安全感,再加如果自己还经常臆想孤独或者是不合群,就会产生一种独立靠自己反而有一种羞耻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个人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导致的不安全感,更多的是社会整个层面没有正视和合理引导这一情感,因为社会教育起来有点无处下手,而家庭教育起来很难找到着力点。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把这一话题的教育自动忽略了。社交行为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必要行为。我们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无效社交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有效社交。而事实也表明,聚会时人越多的时候,有效社交的内容却越少。所以在这个信息社会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的通讯工具里有很多人,却无法进行真正的有效社交。现在的孤独感可能与以前不同,新的社交工具的产生,只是提高了沟通效率,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有效社交问题。曾经和一位战友小坐,他跟我说每年回去还是会跟那些从小到大的玩伴一起聚会,只是说的话越来越少,感情好像并没有变,但却好像除了感情,什么都变了,也许是他真的飞速成长和进步了,他和那些从小到大的玩伴不再能聊一些话题,他们曾经抱团取暖,嬉笑怒骂,现在却散作两边,只剩寒暄。这种感觉或许不止一个人有吧,我也至今学不会在聚会的时候劝酒,却抵不住那些熟悉的人劝着喝多,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强颜开心,表面迎合,内心苦楚,似乎眼前的这个人不是那个在学校天台陪你谈天说地的人。

很多人都好像确定了孤独才是唯一得道的形态。时间的力量,不容小视,它给予你了曾经,那时你不自知,然后硬生生拿走了那些你所拥有的,比如朋友,比如梦想,然后你最终发现,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些事只能接受,有些人只能放手。龙应台有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放在友情上,也异曲同工。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你感激他们温暖过你的时光,要习惯,那些熟悉的人渐行渐远,不必强求。人生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若不能继续,那么请好好回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