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雨
今天是清明节,每一次的清明节,都会有一些伤感之情涌上来,那一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会浮现在头脑之中。很多时候在触景生情之中,往往会有很多沉淀在记忆深处的事物会在思绪的搅动中冒出来。
有人说,清明时节的雨,是活着的人与那些逝去人的一种情感链接,那些雨即像是上天的信使,又像是抚慰剂,在传递讯息的同时,还在抚慰彼此的心灵。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夜深人静之中,想起妈妈温暖的怀抱,父亲那结实的臂膀。
回过神来的时候,那些温暖的怀抱只有在梦里出现,结实的臂膀已经没有了往昔的光彩,剩下的只是记忆中那坚实的臂膀。清明节的放假,父母在的人可以回家看看,那些父母离世的人,只能在墓碑前诉说一些心里的思念。
人总是会有老去的时候,在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会有一些这样的桥段,剧中的父母会半开玩笑地对孩子说,等我们把你拉扯大已经老了,到时候不中用了你该嫌弃我们了。说实话,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是比较反感的,可是,等到自己成了那些父母角色的时候,亦是会有相同的问题需要面对。
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对孔子那一句随心所欲不逾矩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当看到身边那些逐渐老去的人们,当年的意气风发早已不显,就像是在等着人生中的最后一刻。人终究是要面对不同年龄需要面对的不同问题,当真的无欲无求的时候,也是真的什么也干不了的时候。
写到这里的时候,不由得打一个机灵,难道人生的终点就是这样等来的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当初为什么会对那些话产生反感的情绪,此时好像已经有了答案,之所以会有那些情绪,一个是觉得父母对孩子不信任,反感是一种被羞辱的感觉,另一个是觉得,狗还不嫌家贫呢,难道孩子将来连狗都不如吗?
正是有了这样的意识,才会对那些所谓的嫌弃产生了反感。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嫌弃父母的人大有人在,尤其是一些啃老族。假如他(她)们的父母没有啃的价值,他(她)们能够做到反过来照顾年迈的父母吗?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的人,怎么可能去照顾别人,即便是父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是的!人生需要自立,只有自立的人,才有可能有多余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某个角度来看,父母是自己孩子成长的榜样,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也可以说,孩子会接过父母传递的接力棒,继续走完他(她)们的人生道路。
都说人生有很多种活法,不管什么样的活法,都将会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和什么样的人生终极更有意义,这两个问题好像并不矛盾。是这样的,即使生前的人生再有意义,如果没有一个有意义的结束,就像是一场只有开始没有结尾的影片。
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完整的,这样的完整才更有意义。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回过头来看清明时节的雨,好像有了灵性一般,那些灵性就像是无数个生命在滋养着大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孕育新的生命。人生的意义在那些雨水的滋润中显得更加清晰,不仅是对人生的热爱,而且还有对终点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