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原文)第二论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 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耳。
(介绍)万物均常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来变去还会回到本来状态。世人经常有讨论拳劲的,而兼论气。劲与气本来就是同一的,何分为二?将劲与气分为二的,就是呼吸。呼吸就是阴阳。劲力不能没有动静之分,气不能没有呼吸之别。呼为阳,吸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以上这些,分而论之为阴阳,混同而论之统称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与万物对待迥还、万变不离其宗同理。气虽然分阴阳,但是本质上是一体。有志于太极拳者要明辨之。
此段话是前辈大师在没有科学理论的前提下对比于太极之说,大家只需要知道太极拳的能量是阴阳转换出来的就行。阴阳转换的道理我在“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介绍了,以后随拳论再介绍。
此段中,气的上升、下降即是一气之起落的能量传簇,就是能量的阴阳转换。将气(能量)分阴阳,气(能量)是不断地上下阴阳循环运行的,是太极拳与形意拳不一样的地方形意拳是一气之起落,而太极拳是一气之循环。大家要注意!
我多次强调,呼吸是要与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合拍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在体内传簇会被身体感觉为气,能量传簇与呼吸合拍后,能量的蓄发就与呼吸有直接的“感觉”上的联系了,所以陈长兴先生直接将呼吸当成能量的阴阳。
呼吸与能量传簇合拍的一个现实的好处就是,不必大量消耗体能就能发出巨大力量,所以内家拳都能够以极小的体能消耗生成极大的技击力量。
(原文)第三论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介绍)只要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身体就必要分为三节,三节统一动作才能够生成并传簇精气神的能量。大家在刚开始习练内家拳时,根本就不知道三节之作用,一旦大家习练出以心行气后,习练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就转移到让身体去细细地体会、感觉能量在周身的传簇了,而能量在周身的传簇,就是一节催一节压缩旋转地传簇的,身体对于三节的感觉越深,能量传簇就越明显,越能知道三节的重要性。身体感觉不出三节,就是还在用肌肉紧张发力,是永远习练不出内家功夫的!
“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即说明如果没有三节之所在,就没有着意之处。而着意,就是指身体形成的压缩旋转的能量蓄发状态,意要靠三节所存,为三节之动所体现,这就让大家更加认识到什么是意。意是后天习练出来的体意。绝不是把人体分为三节了,就产生意了,而不把人体分为三节,就没有意了--------好像意是由是否分三节这个抽象的理论概念所决定的,这是很荒谬的。这句话也说明了意并非大脑意识。
陈长兴先生说的比较辩证: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此句话是在说三节一旦练通,周身就是一体。练三节是途径,周身一体是目的。
从太极拳的三节之说,大家能够看出来太极拳是从形意拳发展出来的不?后面的四梢、五行、三合,无一不是从形意拳得来的!形意拳的一气之起落是所有内家功夫的根基。
陈长兴先生以及所有前辈大师的拳论中虽讲三节,但是不讲三节之动,即三节如何运动。其实三节之动就是压缩旋转,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动法。
(原文)第四论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 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介绍)四梢于拳术来说,一般均不会提及。但是太极拳(炮锤)的能量是由内而发外,而气(能量)在体内传簇自然会到梢节,气为用,不存于身则虚而不实;气不行于四梢,则实而仍虚,因为手指、脚趾均为身之梢,但还不是梢节之梢。梢节之梢为四梢。
四梢与三节一样,非习练会以心行气就不能理解其作用。
周身能量传簇要达到一个平衡,平衡是最稳定的结构,习练到一定程度就会知道平衡的作用。一味地发力是不平衡的,外家拳的冲拳劲力很大,但是其体内结构是及其不稳定的,会使巧劲的,轻轻顺其力一带就能把人放倒,这就是不平衡的发力。一个平衡稳定的能量体,自身就要有平衡之力,以平衡之力发力。在内家拳中,这个平衡之力就是对拉拔长。太极拳整个身体就是由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之力的上行能量两夺对拉而得平衡的,在平衡的同时,两夺对拉使得身体成弓而发出弓劲,即太极拳所说的骨涨劲,因为对拉拔长之力是在骨骼中传簇的。
弓劲是身体上下的对拉拔长,而横向的对拉拔长,就要挺四梢。挺四梢是向外的张力,而以心行气的三心归聚是向内的拉力,挺四梢与归三心之间的对拉拔长,就是太极拳横向的平衡力,这个横向的对拉拔长,能够引导以心行气抽合出来的在经络中传簇的一根筋的能量向周身皮毛扩张流串,达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程度。
三节之中,处处有对拉拔长,每一节压缩旋转的催力,其实都是对拉拔长,压缩与旋转之间也是对拉拔长,所有这些,大家会随着功夫的加深而体会到的。
没有对拉拔长的劲力,就是无根之力,就不能阴阳转换,就不能变化,就像肌肉紧张发力一样,只能硬顶而不能沾连粘随。沾连粘随是上下内外相反方向的能量传簇之间的对拉拔长的结果,是对拉拔长使身体成为一个能量传簇的导体,就是通的功夫。对拉拔长的两股方向相反的能量传簇对于对手劲力才能够形成沾连粘随,即对手劲力进来我就使用内缩的能量引进,对手劲力要走我就使用外张的能量吐出,不丢不顶。而肌肉紧张发力没有对拉拔长的平衡,只能够单向传簇能量,所以就不能沾连粘随。许多习练太极拳的还是用肌肉紧张发力,在推手时二个人都不发力的默契状态下还能“沾连粘随”,但是一旦发力实战,就只能硬顶了。
其实对于对拉拔长来说,手指、脚趾的挺齐是主要的,而发、齿、舌的挺齐,其实是在传簇玉枕压缩的能量在头部的传簇。
刚开始习练时,手指脚趾张开即可,不可用力,用力则拙。以心行气以后,心力的强大会生成三心归聚的回缩能量,心脏拉回劳宫、涌泉,会在两边肩井、劳宫生成横向能量传簇(气圈),在两边涌泉丹田生成横向能量传簇(气圈),在这两个横向的能量传簇气圈中,一手劳宫中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到另一手指上就形成外张的鼓涨能量;能量鼓涨后到劳宫回缩,传簇到另一手指上又形成鼓涨能量,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臂弓。涌泉、丹田之间也是如此形成的对拉拔长,形成腿弓。
所以,对拉拔长虽然是两个方向相反的能量传簇,但是均出自于以心行气、三心归聚的能量传簇,即上下运行的起落的能量传簇。故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与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是周身对拉拔长的根本,这个根本生成了周身各个部位的对拉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