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证人的记忆
今天,我要继续来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系列之七——证人的记忆。
这也许是心理学效应当中最适合于法学领域的了。对于法律我不甚了解,但是有一段时间我特别钟爱于悬疑推理的小说题材,尤其丁墨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她的小说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另外,在刑侦剧方面,我最爱的当属《刑事侦缉档案4》,经典之作,难以超越。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者交叉科学。这是很多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它的理论成果几乎适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心理学门类就划分为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等。大家看,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是不是很广泛。所以,依个人之浅见,心理学入门后,你可以知道很多原来你不知道的东西哦。
由于本人是一个幼儿园小班级别的心理爱好者,还不具备专业知识。所以,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系列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完善的。完全就是现学现卖,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也不知道证人的记忆效应是什么意思,所以,下笔之时有些信心不足。但是,学习就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如果在理论上有什么谬误,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前文说过证人的记忆适用于法学领域。证人,在我们的印象中,通常指一些能够提供客观证据的,把自己亲眼看见的,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并不十分准确,或者是具有个人倾向,带有个人的观点和意识的。
是这些证人故意撒谎吗?不排除有这种作伪证的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是,证人无意识的做出了一些带有虚假成分的供词,连自己都无法认知到。
实验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在通识性的知识方面的优势或劣势是有自知之明的,而对目击的事件或非一般知识就不受这种自知之明的影响。例如,你对于人身上有多少根骨头,长江三峡是哪几峡,这些问题,你很清楚自己是否知道,而如果有人问你,刚刚发生的公园抢劫案,抢劫之后快速奔跑的犯罪嫌疑人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头发是什么颜色,你对自己的证词即使是充满信心的,准确率也许才只有30%。
证人的记忆效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相关呢?站在主观的角度,我们就一件事寻求别人的证词时,不可偏听偏信,应该多方面的考量,从多角度去了解。例如,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就不能根据某一个人的言辞就轻易下结论。有一句话很对:永远不要从别人的口中去了解一个人。告诉我们要从心出发,不可单单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而要用心去感受。
所以,坚持主见,不要轻易被别人所左右,是我从证人的记忆效应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守其初心❤️,始终不变。
生活中的心理学——证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