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言值读书会-好书共读-《学会提问》day13
day13
【原文】
线索二:寻找指示词。结论前面常有指示词(indicator word)引导,告诉我们接下来出现的就是结论。当你看到这些指示词的时候,务必要提高警惕。它们往往会告诉你后面出现的就是结论。下面,我们为你列举一些该类指示词:
• 因此(consequently);
• 表明(suggests that);
• 由此可知(therefore);
• 由此得出(thus);
• 因此可以断定(it follows that);
• 我要说的重点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 显示出(shows that);
• 证明(proves that);
• 告诉我们(indicates that);
• 问题的实质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可惜的是,很多书面和口头材料并不会用指示词来引出结论。但是,如果你与人交流的目的在于让读者和听众明白你的结论,那你就应该用指示词来吸引他们注意你的论点。这些词的作用就像是霓虹灯一样,吸引读者和听众注意你想要他们接受的重点。

【感受与思考】
今天看到指示词这一段,感觉还是蛮有用的,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不喜欢用指示词,或者压根就没有用指示词的意思,这就会产生一种较为不好的结果——言语令人费解。
生活中,你总会遇到有些人,满嘴跑火车,听了大半天,对方终于结束长篇大论了,你很努力地去听,但还是云里雾里,于是,只好在最后问一句,“所以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关于这类经历,我想起一个词语,叫做“知识的诅咒”,有些人,常常会因为自己学会了某一个概念、理论,而认为其他人也是懂这个的。于是,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就不自觉地使用这些,只有自己知道的概念、理论,丝毫不顾及对方是否理解,也不在乎别人听得是否舒服。
所以说,那些厉害的演说者,他们往往会有两个有意思的言语习惯,能很好地避开上面说到的坑:
①结构化
比如,“接下来我要讲3点内容,分别是1、2、3……”
②类比,比喻
“我刚才说的A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关于B的故事,具体是这样的……”
“这个所谓的A,其实特别像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