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

抗抑郁日常 Day26 罗杰斯

2018-11-27  本文已影响44人  浓墨浅兮

昨天晚上回家,情绪一直不好,一夜乱七八糟的梦境,大概醒来了四五次。很久没发生过这种状况了。

早晨醒来,那熟悉的无力感和疲惫感让我觉得要崩溃。脑袋里循环在播放:可能是药量不够了,可能是反复了,可能是星期天那事成为了我新的压力源,让刚刚开始恢复正常的神经系统又开始怠工了。

坐在床上发了会儿呆,窗外昏黄的天空又冷又闷,喘不过气来。

临出门时,往包里塞了一本《罗杰斯心理治疗》。2013年之前,每次心烦靠背心经,2013年之后,每次心烦与罗杰斯对话。

还记得我第一次读这本书中的布朗案例时,眼泪瀑布似的喷薄而下。

那是一个精彩又经典的案例,布朗是精神分裂病人,严重自杀倾向,无交流欲望,简而言之,一心求死。在第一次面询时,两人沉默了50分钟,布朗一共说了不到50个词;第二次面询,沉默了52分钟。

在建立与布朗的来访者关系的过程中,罗杰斯一直恰当的表达共情与关注。他的方式是有耐心的、关注式的、有兴趣的、非指导性的、有明确目标的。即使是面对布朗这样一个精神分裂病人,也表达了足够的关心与尊重。

每次读完罗杰斯所作的案例,我都会被其中表现出来的无条件接纳所触动,他的共情与关注,吸引来访者毫无隐瞒的倾诉;他的不评判不指导,激发来访者的内驱力,自我得以不断的成长。

而其他的心理学泰斗们,包括我最喜欢的精神分析学派里的佛洛伊德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阿德勒,从来没有引发类似相同的感受。

罗杰斯的面询,弥补了我们在生命中一直缺失的东西。

西方和东方的价值体系有着较大的区别,东方的价值体系是集体主义优于一切,而西方的价值体系在于关注个体需求。

近几年,我跟美国的朋友聊天比较多,在沟通中,无论你怎样发牢骚,他们也只会表示理解和接纳,从没有人跟我说过:你应当怎样,你那样不好。反而作为中国人的我,有时候会对他们说“你是不是...我觉得...”。

我们过分强调了个体及个体的服从在群体中的重要性,而西方的文化则更注重个体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不谈对错,个体毕竟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喜欢在群体里体现价值,有的人更偏向于个人内在的成长。

旅游多了,走的国家多了,接触的人多了,真的切身体会“不求相互理解,但求彼此尊重”是多么重要。

就像罗杰斯对待世界的态度一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