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澧水东岸
从栗郎子过土地垭,转过一个山嘴,顺着陡峭谷坡之上的路向东往山谷里一折,是桑植西界大山与永定福儿界一脉群山的分界断裂带。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雨水下切,成为深谷,形似沟槽,又断崖处峰峦如钩啄斜伸翼躯蹲踞的乌鸦,故此地被人名之曰“老鸦槽”。
老鸦槽是桑植和永定的交界,沟槽的北面为桑植,属于仙娥村;沟槽的南边为永定,属于田家岗村。两边的村组人家皆在海拔400一500米的山坡上。在抵南端的谷地两岸,一桥连接两地,方便了两地村民的往来。现在,这里原来的简易公路已经拓宽并硬化了道路路面,往来桑植县城极其快捷,故仙娥村组织村民在这里正在建设养兔基地,两组大棚及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正在组装。我在厂房边与一负责的仙娥村年轻汉子攀谈,他很高兴地给我讲了养殖技术如何从广东引进,厂房设备如何先进,后续饲料资源如何快速运输和出笼兔子如何销售。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个创业者的自信和豪情壮志!
从老鸦槽往南走,是永定的田家岗村。站在村间的公路上西望,你能看到巍峨高大险峻陡峭的大米界,你也能隐约看到大米界山下的苦竹寨和澧水茅岩河一一蓝天白云,山川村落,既有秀色呈现于眼,又有宁静幽澈你的心,这就是行走山川的快乐!
把田家岗甩在身后,迎接我的便是水帘洞村。其实,这个村原名叫伍家湾村,后来村人准备开发一个叫“水帘洞”的溶洞作为观光旅游的景点,上报要求改变村名,于是便叫“水帘洞村”了。这个洞应该是在澧水茅岩河的东岸崖壁之上。我没有去一览水帘洞的景象。在澧水两岸,多的是这样奇异的景观,所以,我没有停下我的前行。
水帘洞村或者伍家湾村是在澧水东岸的低矮山岭与福儿界山脉相间的一个较宽阔的山谷中。这个山谷由北向南漫延过去,被一条由东而西的幽深沟涧截断,沟涧之北为伍家湾,沟涧之南为神堂坪。沟通两地乃横跨沟涧的一座桥,名叫印花桥。与此地老者攀谈,方晓这片澧水两岸的区域古时原属永定的茅岗司管辖。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这片土地上诞生的英雄覃后带领山民反抗元朝茅岗司都元帅府的横征暴敛,响应湖广徐寿辉、陈友谅红军提出的“摧富益贫,不杀不淫”的号召,举行了反元起义。元朝派军队去镇压覃后领导的土民军队,一支元军便是从桑植出发,乘夜袭击这个沟涧南边的神堂坪。起义军由于多日守伏于山间草丛中,十分疲劳,都已呼呼入睡。当元军接近关卡时,幸得惊起一只夜鸟,此鸟怆惶间竟然撞到阵前挂的一面铜锣之上。守伏于此的起义军被哐当的铜锣声惊醒,便挥刀砍断绳索,滚木擂石訇然而下,元军前锋猝不及防,被砸得血肉横飞,仓皇溃逃。而后续元军不明所以,阵脚大乱,纷纷争过搭建于深涧两边崖沿的木质的印花桥上。由于人马过多,木桥被压断,人马大半摔死在这深涧乱石沟里,鲜血浸满此沟,向西流入澧水。因此沟入澧水处犹如天然洞开之门,又染血胭红,故从此以后被当地人叫此沟涧为“血门沟”!
覃后率领起义军追逐元军败兵,获得大胜,惊以为神助,故命此地之坪名曰“神挡坪”,即能保此地平安,犹有天神相助阻挡也!今之称“神堂坪”者,应该是取“堂”谐韵于“挡”吧?
我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茅岩河旧村附近的澧水大湾。此地现在属于洞子坊村,处于该村村部大约两公里外的大山脚下,澧水岸边上。清乾隆丙午年(1786年)六月十六日,“茅岩山裂,巨石亘塞江中者,上下凡数里⋯⋯行旅苦之。邑中所产竹木桐茶等物,为利颇巨,亦扼于是而不得出。盖坐困者百余年矣!”(见清同治版《桑植县志》)。那是澧水茅岩河的一次大的山体滑坡,碎裂滚落而下的巨大山石堵住了澧水。桑植多山,当时与外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就是澧水航运。而茅岩山裂几乎是堵住了当时桑植经济发展的命脉,并且这一堵就是一百多年!直到同治年间新上任的县令龙起涛的到来一一“予时捧檄莅兹土,下车先问民所苦,皆言茅岩久壅塞,邑小坐此伤贫窭。商贾裹足行旅绝,至今市不满十户!”(见龙启涛《疏凿茅岩歌》)一一才考虑彻底解决此处澧水航运被堵死的问题。龙县令广泛征求县中能人贤士的意见和建议,采用凿孔灌炸药封炸巨石的办法,“集石工数十人,分段包工,各定其值,而以首事监视之。”(《桑植县志》)并且,由于此地属永定所辖,龙县令又禀明上司并移会永定给予施工方便,终于疏通了被堵百年的澧水。《桑植县志》记载疏通水道时的胜况:“计一月而平川顺流,舟得安行,邑人无小无大,欢声雷动焉!”
在这山川间,我们的祖辈善良、勤劳并且充满着智慧而坚定,为追求自己这一域众生的福祉而敢于担当勇于实干一一眼前这悠悠澧水就是过往历史的见证者!
现在,桑植与外界的联接既有普通公路,又有高速公路,还有高速铁路呢!虽然眼前的澧水航运几乎已经废止了,它过去与外界沟通联接的重要作用也已经不再重要,但是,澧水彼竟是桑植的母亲河,它像人体的血脉一样渗透到桑植的山山岭岭村村组组。可以这样讲,没有澧水的哺育和滋养,就没有桑植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而在近几十年里,于桑植山川间生息的人民亦真正懂得了“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故我们到处都能看到现在的山越来越青,现在的水也越来越绿了!
我站在旧时茅岩河村旧址的山上,与一耆老相遇。老者六十多岁,精神矍铄,在山里放牧牛羊。他告诉我,旧时茅岩河村的居民由于山体滑坡已经大部分搬迁。他指着东面山上的一个宽敞的谷地说,那里叫桑塔,有很多山下搬上来的村户。现在,每一家都有硬化的公路通到家门前哩!老人又指着对面山上石壁间凿出来的公路说,那条路一直通到温塘镇上,这里村民,可以开车北上桑植城,南去温塘镇,都差不多只四五十多里路。他们喂养的牛羊,他们种植的香薯,他们开釆的玉石等等,都能较快地运出山中一一这在几十年之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啊!
站到桑塔左边山岭崖壁间开凿出的公路上,眺望秀丽的澧水和连绵起伏的青山,我好像身在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神仙境域之中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