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贝聿铭划分俩三角形立典范

2021-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冷眼观史

如果要去美国首都华盛顿去旅行,美国国家美术馆是一个必须要打卡的地方,不仅因为藏品丰富,有达·芬奇的《吉内夫拉·德本奇像》、萨维奇《华盛顿的一家》等名画,美术馆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新奇的存在,西馆是新古典式建筑,有着古罗马建筑风格,而东馆则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三角形建筑,两者风格迥异却又完美统一。

美国国家美术馆西馆建于1937年3月,由美国银行家安德鲁·威廉·梅隆捐建,满足了美国人近一个世纪的首都美术馆梦想;东馆是扩建工程,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是70年代美国最成功的建筑之一,这也在《贝聿铭全集》中有充分体现。

《贝聿铭全集》是由美国作家菲利普·朱迪狄欧和建筑史学家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所著,其中珍妮特·亚当斯·斯特朗曾多年在贝聿铭合伙人建筑事务所任职,对贝聿铭先生和他的作品理解更深刻。

1974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的建造提上了日程,由于附近都是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时任美术馆馆长J.C.布朗还提出了改变传统美术馆过大过空、给观众足够的舒适感、要有个中心等特殊要求,这对贝聿铭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贝聿铭把所有的因素都通盘考虑,多次查看选址及周边建筑格局及风格,最终拿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

贝聿铭首先把这块梯形工地划分成两部分,西北部是一块等腰三角形,与西馆相邻,作为展览馆的场地;东南部则是直角三角形,用于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公场所;把两部分分开的对角线上筑实墙隔开,但在第四层又连接起来,这样既有效区分,又合为一个整体。

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东馆展览馆入口的中轴线,正好在西馆的东西轴线的延长线上,这样就有效加强的两者的联系;同时东馆也采用了田纳西州的大理石来做饰面,就连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也与西馆一致,更有了一种融合美。

贝聿铭把三角形大厅作为展览馆的中心,大厅顶上是25个三棱锥组成的钢网架天窗,阳光透过天窗照射进来,给整个大厅增添了一份柔和,人们利用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等出入各个展览室,显得自然亲切。

更有趣的是,贝聿铭还在东西馆之间的小广场,铺设了花岗岩地面,中央设置了喷泉、水幕,同时还有五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这让人联想到了日后轰动一时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是一种难得的意趣。

1978年,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对此高度评价“这座建筑物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

而这一作品也让贝聿铭扬名世界建筑界,还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金质奖章,为后来更多伟大的作品铺垫了道路。

《贝聿铭全集》一书遴选贝聿铭的50个建筑项目,以权威视角全面展示其超越时代的建筑思想,书中图片包括建筑实拍图、设计平面图、剖面图、建筑过程图等等;对每个喜爱贝氏建筑的人来说,这本书将带来无尽的惊喜和感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