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文学短篇小说微故事

2017-03-13  本文已影响25人  易闻

在您的言语之间透露着自豪,作为一名教师,我曾两年是你的学生,而现在我是个作家。您的这一龌蹉行为令人汗颜,我曾无数次差点毁了我的人生,走到今天,只是因为幸运。而有些人,一次打击便可致命。

 你已经忘了那时的班里有多少人,这情有可原,这是你的职业限制。但是你也忘了那时的我们有多少人,每当我想起他们的面庞,你的健忘都会使我愤怒。算上我,一共八人,我知道其中五人的下落,你想听听吗?

 那次事件让我们受到了学校的关注,你也受到学校的关注。我记得你被扣了48分,全校最高,你在那月领到的工资倒数第一。我们干的坏事当然不止这一件,现在你对这些事情付之一笑,表示原谅。那么,你是否思考过那件事对我们的影响,你是否为你的作为感到愧疚。

 为了保护你心目中的学生,你特意给我们留了一排不错的位置,其实,这没什么,因为我们确实会带坏别人。不过,你的眼神我永世难忘。我想,当你站在讲台上,看着远远的我们,你的心情用这样的举例是最合适不过的:你是一家足疗店的伺应生,我们好似客人的一双双臭皮鞋,你不得不把他们一一提到鞋柜,待客人归来,再一双双地提到大厅。你对我们充满了蔑视与厌恶。

 接下来的一个周三,有五人睡过了头,你的妻子,一位“令人尊敬”的数学老师,趁此机会对班里的学生做了一番教育,那真是一次用心良苦的教育,即使是那些你们眼里最优秀的学生,也对此反感。她似乎忘了,还有三人去了教室。他们坐在最末的角落,早就被集体给遗忘了。她说的话,我甚至不愿意写在这里。如果那真的是一次不错的教育,我不会这样做的。

 我喜欢一个女学生,她委婉的拒绝了我。她说:“你好好上学吧,真的,好好上学吧,如果你和我考上了一所高中,我就同你谈恋爱。”她一直在强调“好好上学。”这句话,我考上了那所高中,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你的狭隘的心胸让你达到了目的,即使是在那个年纪,我们也看出了你的心思。我们不是被驱逐就是主动离开学校。现在,让我先告诉你我后来的生活。

 从你那里离开以后,我去了另一所学校,留了两级。这样,我就与大多数人一样,读书考大学。我被拉回了我应走的轨道,这归功于我的父母。不过我已犯了人生的第一个错误—做什么事情都比别人晚两年起步。当然,我本性难移,由于我比别人年长,更加张狂,很快有了自己的跟班。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我后来的班主任遭受的磨难远超过你能想象的范围。

 抱歉,我喜欢所有我遇见过的老师,除了您与您那可爱的妻子。我在另一所学校经历了三位班主任,他们有的颇为严厉,有的却十分温柔,但他们从未放弃过我。我的又一个初二的老师,认为我十分适合纪律委员的职位。我不知道我做得够不够好,也许我确实充分发挥了一个调皮学生的威严,也许我只是不容许别人破坏班里的规矩,却任自己胡作非为。但是有一件事我记得十分清楚,那时班里有一个记录本,用来记录违纪情况。我把我的名字写了上去,这一举动得到了表扬,那一年的三好学生评给了我,那是我读书生涯的第一张奖状。当然这只是假象罢了,你可以叫我“坏三好学生”。

 还有一位刚入教师行业的女老师,原谅我多说一句,她十分漂亮,是所有学生的女神。她对我用尽了心,我想她现在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不过如此。她递给我一本《弟子规》,劝我看看。书也就搁在那里了,对于书,我真是讨厌极了。约摸一个月后,她问我书可看完了?我从抽屉里拿出来准备给她。她假装生气的说:“没看吧,送给你了,烂也要烂在你那里。”

 我十分惭愧,一星期后,我把书拿到她办公室,告诉她我看完了。她满意的笑了,并说书已经送我了。我开心得快要发了疯,我喜欢她,喜欢那本书。

 简言之,那三年我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我已经有了一个大方向,虽无悬梁刺股,至少在学习了。

 我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那个女孩已经杳无音信了。

 高中三年没什么波澜,心智已经成熟,无需人多言。读书、吃饭、睡觉是每日的主旋律。

 我没考上一本,甚至没考上二本,无愧于心。有人建议我复读一年。耽误了两年,我不愿再赶不上别人的步伐。

 很快,我发现我正在蹉跎青春、荒废岁月。一年后,我离开了学校,四处漂泊。我在工地干过活,睡过隧道,做过家教。我总是能感受到梦想的力量,生活很难,因此,我总是翻阅那本让我爱上书籍的《弟子规》。

 好吧,让我们看看另外五人的下落,他们无一人重返校园,有三人正做着我做过的事情。混凝土泥匠、推土机师傅、杂工。

 那位个子最矮的家伙,23岁,还是个酒店服务员。还有一人,在乡里承包了几个鱼塘,他算是过得不错的一个了。

 你放弃了你的学生,仅仅因为他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扣了你一点工资,毁了你些许名声。他只是个孩子啊,他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当意识到了的时候,他一定会后悔的,然而你,却断了别人的回头路,你所做的,是把人撵出(这样的用词也许不合适)校园。

 有人说,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上,这话没错。抓住自己的命运,首先你得有改变自己的念头;能否有这样的念头,取决于你对生命与生活的看法,也就是你的思想;思想来源于环境;层次越高,环境越好;层次取决于文化。我知道那所学校,如果你肯收留他们,他们会上一所哪怕最次的高中;我也知道那个县城,他们最终会读一所哪怕最次的大学。他们也许不会进全球企业,也许不会为政府工作,但他们至少可以进一家只有几个办公桌的私人小公司。与大多数人一样过中产阶级生活。

  我观察五位故友的环境与层次,窥视他们脑子里的思想。艰苦的环境已经磨平了一个年轻人的锐气;他们沉默寡言、任劳任怨,谈起学生时代并无喜色,好似已经过去几个世纪的事,他们是当代中国的“伏尔加纤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