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完的故事散文生活、文字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2019-05-15  本文已影响119人  林海寻音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01

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把笑容带回家》:

母子都在为上大学的学费发愁时,父亲回家笑着说“我下岗了”;父亲出去找工作总是碰壁,但每天回家,他都笑着说“差不多了”;父亲做工时受了伤,回家依然笑嘻嘻的,说“没事,没事”;最终,一家人就靠着一辆三轮车,攒齐了学费。

为什么进家门那一刻的情绪,有如此大的“威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洛钦斯发现了著名的“首因效应”,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家人之间虽然不是第一次见面,但是“首因效应”同样起作用。

回家,是与家人的“再一次见面”,这一面决定了家人如何判断你这一天的状态,并且在接下来的整个晚上,这个判断都会在脑海里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人的情绪和行为。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02

很多人的教养都是两面派。在外面和风细雨,在家里大发雷霆;在外面舌吐莲花,在家里粗口横飞。

杨澜曾经问过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连这位一向儒雅的哲学家也说: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

平常在外面要装作彬彬有礼,不这样做容易吃不了兜着走。而回到家里,家人成为宣泄的渠道太方便了,不用担责不必避讳,很少副作用。

《弟子规》里说的“兄道友,弟道恭”,放到古代现代都难做。哪一家的兄弟姐妹,没有在小时候打过架扯过头发,乃至互相在背后捅过刀子。

连孔子都说“色难”,意思是对家人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习惯了互相不谦让,长大了自然也没有客气的道理。

心结藏于心底,脾气脱口而出

有时在外受气是暂时的,挑剔所爱之人是因为心底的纠结。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03

有一位家庭主妇,她的家中,男主人大方和善,孩子彬彬有礼,温馨、和谐的气氛充盈整个空间。

她的家看起来跟普通的人家没什么区别,除了房门上挂着的一方木牌,上面写着--“进门前,请抛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

有朋友来拜访,询问起那块木牌:“我也会时常提醒丈夫,不要带着怨气回家,可是他总是当耳边风。你用木牌提醒爷儿俩真的有用吗?”

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我并不是提醒他们。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

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

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我原来认为都是他们不对,其实,我自己也有原因!

第二天,我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

换了一种方式进家门,消极情绪的传递链在进门的时候就被截断了,留在家里的,是一片平和与温馨。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那一块小小的木牌。但这木牌背后,是“面孔管理”的学问。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04

电影《饮食男女》描写了父亲老朱和三个女儿的关系,其中与二女儿的矛盾尤为紧张。

有一个镜头是女儿趴在桌上睡觉,晨跑回来的父亲拍醒女儿说:跟你说过多少次,趴在桌上睡对你不好。

睡眼惺忪的女儿马上反驳:医生说跑步对你膝盖不好,那你还跑?

两父女的关系就在这样的一来二往中慢慢磨蚀。

女儿经常给父亲脸色看,是因为父亲不准她学厨。近乎抬杠地,女儿也经常挑剔父亲味觉失调,厨艺退步。

对最亲的人总是给不了好脸色,多半是对方给自己的束缚或压力太大,或许是自己对对方的希望落空。

中国的家庭关系经常如此。心底有疙瘩,不容易说出口。日积月累,心结也只能越打越重。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05

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对母亲发脾气,倔强地对抗。母亲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鲜血,心里口里记挂着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后来母亲死了,史铁生才突然醒悟: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我们沦落到要让家人难堪来获得满足,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大写的弱者了。

无论我们在外面遇到什么不顺心的情况,每一个人在进家门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把疲惫、愠怒、忧愁的表情卸载,更新为轻松、愉悦与舒展的脸庞。

加州大学心理学博士莎拉·普莱斯曼表示:“在经过同样的压力测试后,被要求面带笑容的受试者,心率下降得更快,压力也减轻得更快。”

回家时的一个笑容,就是带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