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2019-10-17  本文已影响0人  听云匠言

最近大火的这俩词,想必成了“国民成语”了吧。

话说现在不管哪个明星,上个高知名度的综艺,然后说句特有文化又顺口的话,都会迅即“行走于江湖,家喻户晓,又中国对文化教育的一贯重视,因着网络作为媒介,自然能够掀起一股“风浪”,好些个综艺早已经纷纷顺应潮流,陆续站队。

不过,这句话,要是搁沈腾说出来,保不齐会是一句特能活跃现场的诙谐用语,想想那场面,沈腾独特而具有挑逗性的眉眼和自带喜感的嘴角,是不是觉着特逗,但恐怕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是呢,这句话能成为“网红”,却是从我个人认为籍籍无名的老戏骨李诚儒那儿引爆的,当时其面带无趣、言传嘲讽、形表无奈,毫不掩饰对表演者演技的唾弃,活脱脱可以成为一个"语言暴力"的代言人啊。现场,他逻辑还特别有主线,批判时下某些导演为了迎合年轻人市场而拍的不合时宜的剧应负“连带责任”,从他的话里,你是可以判定他传达出的“部分年轻人幼稚且被利用”这层意思的。

李诚儒,在年轻一辈的心中,是个知名度不算高的老戏骨,原因恐怕是所出演的剧和其扮演的人物都不太深入人心。观其言辞品性,如他微博所言“北京大爷,嫉恶如仇”,大体可以看出他是个语言上的“狠角色”;自爆红,网络上有关他的陈谷子烂芝麻的视频也被扒了,尤其是作为嘉宾评价自个儿子唱歌表现的那段,真是批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啊,得空可以去看看,比怼郭敬明那叫一个狠。这次上热搜,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爆火却是因为两个成语,心里不定琢磨着“不过是家常话罢了”。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纵观现今的舆论,基本被部分媒体操纵,网上对李老师的评论更多的是负面的,各种往事也被挖出来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这已然是利益驱使,媒体惯用伎俩。作为经商10年的、混迹演艺圈的北京爷们,李老师心中自然也不会“惊起一番波浪”,什么世态炎凉,在他这里,没见过?这不过就是“一场风雨一场晴”的吃瓜,他是肯定不会“如坐针毡”的,这个瓜不甜,也不大,吃不长久。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但是我想说的是,看了李老师节目中怼儿子李大海那一段,我对李老师的印象是有点生厌的,这是丝毫不带关乎“演技”的评价。视频中李诚儒作为嘉宾对儿子节目中的表现,用面无表情的方式、心灰意冷的态度评价的可谓体无完肤了,这也可窥李老师日常中的“真性情”——真实、耿直、嫉恶如仇。不过在众目睽睽之下、不顾及已然年近30的儿子(现35岁)的尊严,恐怕也不见得是一位好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惯用的话,无疑是不得体的,不值得提倡的。不过,别人论自家孩子,我们也没权力去“参与投票”。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关于李老师的婚姻,也已经不受控的被曝光在网上,这是不是超出了李老师能够接受的舆论量呢,“如芒刺背”?网上普遍认为他“既不是一位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丈夫”,在李大海7岁的时候跟前妻离婚,不过关于婚姻事,岂由外人言,吃瓜群众也真的是操心到家了。

再回到当下热议的这俩成语,意思是表示当事人极度不安的状态。李老师作为该知名综艺的嘉宾,对小鲜肉的演技做出这样的评价,程度上面是欠妥的。其一,这次上节目的年轻演员,戏龄偏小,演技不足够娴熟,戏路不多,依其一,他们在自己当下的年纪,能够饰演的角色是比较符合自身气质的,而具备李老师这般戏龄和演技,他们是暂时Get不到的,阅历摆在那里;其二,年轻演员有年轻人的市场需求,需求拉动市场,存在即合理,也不能拿自己的价值观带有主观情绪作评;其三,网络是舆论的主场,现今的演员承受着你们老一辈所没有经历过的舆论压力,精神上的苦并不比上世纪的演员因为客观条件不够而吃的苦少,兴许给他们恰到好处的鼓励和批判,时间丰富了,思想也就丰盛了;当然,言论是自由的,有时候中肯的评价,能给懂李老师用心的人以醍醐灌顶的启发,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不失为一件受益匪浅的事情。不过,这些早早就已经习惯了各种冷嘲热讽的评论的小鲜肉,自当不会那么情绪化,恐内心上是心存感激的,只是让一些媒体别有用心,借题发挥了。

众所周知,网络如一艘船,可以载你上青云,也可以覆你下海底。想在船上一帆风顺,几无可能。网络就是一个社会的载体和部分折射,也有春夏秋冬,莫忘了“寒冬”也有绿绿草如茵,“炽夏”也有六月飞雪——也致那些因为舆论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明星。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