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简书电影院每天写1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所有的荒诞,到头来你都会发现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2016-11-22  本文已影响179人  小花_

起初,我们都会佩服于冯小刚导演能有勇气揭露现实官僚的种种,然后笑于每一个抛出来的讽刺。但我更加佩服的是,能用一个原本就如此敏感的话题作为外壳,却在暗地里输出了他想表现的更多东西。我不能准确的说明白电影想要我们去探讨什么东西,我却知道,看完它,就如喝了一杯浓茶,它有醇厚的口感,它有苦却不涩,有温度却不暖心,还有喝完后的清醒

醇厚的口感--中式美学的镜头语言

江西婺源的取景,泛黄的油纸色调,精致如画的圆方型构图,振聋发聩的木鼓配乐,特色的当地方言,一切中式元素都被用的淋漓尽致,这种淋漓尽致不似向国外宣传的中国元素那般“烂俗”,

这种淋漓尽致是一种扎根于中国本土,深藏于乡土中国的血脉之中。所以,这种醇厚,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品味出来。

苦却不涩

冯小刚的电影和其他文艺片导演有着最不同的一点就是,冯的电影从来都不晦涩,清亮,敞明了说出他想说出的东西,说的都是人话,充满了人情味,而这一部更加是把人物一个个拎出来,用荒诞夸张的手法让你看得更加清楚。

女主角李雪莲十年的“告状”充满了各种辛苦,困难。即便一开始我们不理解李雪莲告状的原因,但经过周围人一系列的刁钻为难后,我们开始同情这个被步步紧逼的女人,同情这个被周围男权所轻蔑的农妇。“小白菜潘金莲窦娥这三个妇女哪个是省油的灯,还全都集在一个人的身上。”法院院长王公道如是说完,他身边的男人都笑了。

我们看到的其实不仅仅是一个作为普通的民告官,还有当今传统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苛责。现实中,不仅仅是存在于很多所谓的“直男癌”中,就连很多女性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同一件事,社会对于男人们的态度,很宽容,而对于女人,却是各尽各的辱骂、刁难;同样,男人们被世俗硬性塞进很多“男性设定”,女人则被要求“守妇道”。李雪莲被前夫在众人面前戏谑是潘金莲时,对于一个传统的农妇在所处的世俗环境下,是毁灭性的打击。

有温度却不暖心

当李雪莲第一次去市政府告状无门后,义愤填膺地走在大桥上,这个长镜头一出,配上快节奏的木鼓声,这里的李雪莲的形象如此直击人心。我们看到的,的的确确还是不知者无畏的她,但我更加被她的果敢折服。在这个以“中庸为道”的社会下,我们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我们处事圆滑,唯唯诺诺,我们总是希望把所有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准备好了,再去大展宏图,一展身手。然后还会边做忧虑,怕失败怕输怕比不过别人。只是又有多少次,我们又是在各种所谓周全的考虑下,放弃了。

李雪莲这个人物因为她的果敢而充满了温度,但社会的种种,却没有传递出更多的温暖给她,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利益之间的交换。

喝完后的清醒

告状十年后的李雪莲,已经人到中年,在经过十年与官“博弈 ”下,她也已深谙“套路”,也寻思着用“套路”去“套”阻碍她的人,只是不巧,在各种机缘巧合与情感的碰撞下,她还是输了。但我想,她只是输了一个执念而已。看完整部电影,其实我们会发现,李雪莲的告状其实是一个死循环,她永远都不可能赢。

所有经手过李雪莲“告状案”的,都因为各自的利益,再加以他们自己方式去理解去处理,所以整个过程在经过各式各样“人”的操作下,变得荒诞无比,但是否是很多现实的写照。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去用自己的各种揣测去看透任何一件事,喜欢去用自己的理解去定义一个人,喜爱去用“理所应当”、“按理来说”这样的词语。然后整件事这个人就变成了我们希望所看到的、乐意看到的样子,而不是真实的模样。

最后,李雪莲平淡地说出了她告状的真实原因,这是一个母亲所内在的自然母性。所有一切的抗争,到头来只是一个最本性的想法,却被各种不本性所冲击;所有的荒诞,到头来你都会发现有一个合理的理由。

“这部电影应该在天安门广场放映,然后看完找到自己的对应”这是偶然看来的一句影评,觉得很有意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