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铃手记|我们的孩子和达芬奇的差距原因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8515664/8e162ae4d2c2afb6.jpg)
最近经常思考孩子的生命开发率问题。举些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喝茶,解了渴,然而茶的品种,孩子知道多少,茶的礼仪知识,孩子知道多少;孩子吃饭,食材的搭配,相佐与相辅,孩子知道多少;孩子看书,知道以前我们的线装书是怎么制作的么;孩子写字,知道我们的文字是如何演变来的,知道甲骨文、金文及各种书体么。归为一句:我们的孩子,生命开发率是如此之低!
生命开发率这一概念,与我许多灵感闪现的瞬间一样,都是来源自大自然。走在路上,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甚至晚上望着缥渺的宇宙群星,我都会想,上天给我们的这个驱壳和脑袋,我们使用了多少,我们和爱因斯坦,达芬奇到底差距的原因在哪里。这个驱壳,我们没有使用透,几十年之后,就入土了。可是生命又是这么不值钱,芸芸众生太多,大部分就是在毫无开发的情况下入土。
感谢大可先生,对于我以上的困惑给了详细的解答,这解答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恭敬摘录如下:
第一,先天因素。这是基因决定的,人的智力跟基因关联度极高,性格与基因关联度也很高。而智力是基础,先天智力偏低或平庸的人,进入不了某些领域,比如数理化。
第二,家庭环境因素。这过去是由家族村落决定的。人的智力性格虽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因,但大多数人其实差不太多,只有少数的傻子和天才,而人的成就是综合因素决定的,所以后天的开发机遇至关重要。中华难道没天才,但为何我们没有没有搞出西方的工业革命来。这便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开发。一个天才,如果开发不够,书都不能读,教育都不能受,那他也只是比别人聪明而已,在过去成不了气候。在过去,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天才可以读得倒背如流,但这开发就太狭窄了。
第三,学校教育。我们的一贯传统都是偏科性的。古人只读四书五经,今人其实也是打着专业的幌子偏科。但贵族学校是很全面的教育,西方比我们早几百年就有比较全面的教育了。我们的教学要么太空,如那四书五经,要么太讲究实用,学数学就是只为了算数而已。这其实就是开发的面太窄,开发的深度太浅。素质教育搞了十几二十年了,但仍然是效果不大,学生仍然是原来的学生,老师也是原来的老师。
第四,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不管你能不能做成什么。这是一个大的激励机制。过去读书讲究科举,因为当官就能发财有荣誉,如今读书讲究能否找个好工作,同样是因为好工作有钱有面子,但实际上这便又是单一评价体系下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在具体的竞争中,不可能人人是第一名。所以多元化的社会和评价体系才能让人真正开始去全面开发自己,有自己的生活,而当下处于过渡阶段,即一部分人还在想在成绩上工作上获得存在感,有部分人则开始搞点艺术旅游。但更多的人,鱼和熊掌都要。
在教育理念上,我与大可先生可以说是无缝对接。德不孤,必有邻。2017年最幸运的便是结识大可先生,坚定了我也成为一名先生的信念。
鱼铃乐教:像鱼一样自由嬉戏,如风铃般欢悦歌唱。这就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鱼铃乐教 (欢迎转发,转载请先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