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妈的自卑感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这段话熟悉吧,对,大多数人熟悉这段让人想流泪的文字,你自己跳过这个悬崖,或者,你看过朋友跳过这个称之为青春叛逆的崖,自责、惋惜、悔恨,复杂的情绪悄悄漫袭。某些文字能打动你就意味着它们牵动了你的回忆和经历。《麦田的守望者》碰到我心弦的却不是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只是那句霍尔顿习惯性的咒骂,"我可不愿她产生他妈的自卑感",这是他对他幼稚快乐的妹妹的疼爱,我看到时,心分明黯了一瞬,而后就记住了这句话,意识到自己对自卑两个字深有体会,中毒已深。
小时候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没上学的七年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无忧无虑,吃的饱,穿的暖,玩的尽兴,有非常爱我的外公外婆 ,觉得每天幸福得冒泡,然而所有的美好在上学后被打破,当我发现大家穿的比我漂亮,吃的比我好,就连背的书包都比我好看时突然懂得了烦恼和忧愁,知了心事为何。
对比是件可怕的事情,自己的衣服是亲戚给的,小的穿里面,大的穿外面,书包普通,没有零花钱,每当他们买好吃的,我就尽量避开。小孩子喜欢炫耀,一个新文具盒都可以成为炫耀的资本,心理学上说如果想知道一个人缺少什么就看他炫耀什么,他们还是在乎这些的。
我觉得他们炫耀的很讨厌,应该是自己的自卑在作祟吧,或许那不是炫耀,只是自己觉得刺眼。
邻居家的儿子很厉害,那个时候就在香港扎根了,有一年回来了,还带了一个小男孩儿,比我小两三岁,也一同带来了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稀奇的东西,精美的画册,可以蒙在画上照着画画的透明的油纸,还有一盒彩笔。他喜欢跟着我爬树,捉知了,摔泥巴,我则更喜欢跟他一起画画,那时我并没觉得他在炫耀什么,只是在分享,相互分享着新鲜事物,如果不是那个残缺的苹果 ,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
现在想起外婆捡起的苹果依然觉得心酸。那个下午,他啃着一个大苹果过来找我玩儿,看到我把吊床绑好了,心急地将苹果胡乱啃啃就扔了,他怎么会知道我们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苹果。一旁的外婆悄悄地将地上的苹果捡回家,削干净,等我回去留给我吃,那天我看着那个不完整的苹果鼻子一下子就酸了,憋住眼泪,不知是感动还是羞愤。
后来我不再觉得我们是平等的了,总怕他知道这件事,再后来他离开了,没有回来,可我还是更自卑了。
后来,我也离开了外婆家,妈妈把我接走了,那年我九岁,离开了那个贫穷却温暖的家,到了一个陌生的家,依旧条件不是太好,却能让我穿上新衣,有了漂亮的书包和文具,甚至有了零花钱,我不知道突如其来零花钱怎么用,因为我从不用零花钱,也不想买吃的,因为我觉得在同学面前吃东西不好意思,我依然记着那炫耀的糟糕感觉。
妈妈喜欢打扮我,将我从一个黄毛野丫头变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在新的家,新的班级,我不知所措,将原来的一切隐藏,包括本是活泼倔强的性子,变得文文静静,从一个考试从来不及格的差生变成一个三好学生,不爱说话,埋头学习,也交了几个朋友,在朋友面前才显现出骨子里的我。
我将好成绩保持到高中结束,成绩好只是我想证明自己,因为自卑,性子一直是倔强敏感的,我开始看好多书,并不是有多喜欢,就是想让自己懂得更多,不断让自己丰富,有段时间我是感谢我的自卑的,因为我觉得它一直在推着我不断优秀,可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开始感觉到自卑的恐怖,回头发现它将我的少年时期搅得一塌糊涂,明明是可以快乐地学习的,明明是可以光明正大地做自己的,明明可以轻松无虑的年龄却背负了那么多,现在的我觉得自己是更加通透了,慢慢自信了,可达到这个不算太太完美的状态只有我知道自己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花费了多少时间和心血才达到这本该就有的心态。
只有经历过自卑的人才能懂得那句“我可不愿她产生他妈的自卑感”有多感动吧,守护着他那个快乐的小妹。
不要让你的下一代陷入自卑,不管在怎样的条件里,你都要培养他的自信,“自负的人还有救,自卑的人就没救了”,有些偏激,却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还在通往健康的心态努力着,靠着骨子里的倔强和气人的固执。
当我有天觉得这篇文章幼稚无聊的时候,我才算真正的放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