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忠实《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有感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名叫李立科,是《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这部报告文学的主人公,凭借此文,陈忠实获全国1990——1991年报告文学奖。彼时他还没有写出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白鹿原》。
李立科是原陕西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高级农艺师,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一生有很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当地百姓口中的“李院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中国沿海,然而在偏远贫瘠的西北地区,老百姓仍在为温饱问题发愁。
自古以来,农民和土地的就存在一种特殊而又微妙的关系。农民把种子播到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云舒云卷,酷暑严寒,为的只是能多打点粮食。
可就像恋爱中的情侣,要想获得对方的芳心就得知道对方的喜好。种田亦是如此。不得其法的辛苦劳作就像不解风情的一味付出,最后收效甚微。
农民只道我流尽了汗,地里仍打不出粮食,心里泄了气,手头便怠慢了,于是越发打不出粮食,日子越发贫苦。
就在这个时候,李立科来了。
李立科的到来,为陕西省合阳县的农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大家惊呼,原来种个田也有这么多门道。
李立科到合阳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下田,实地考察。理论来自实践,要想知道田里为啥打不出粮食,就要到全县各乡各镇的田地里一探究竟。
考察中李立科发现,当时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蓄水能力差是导致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对比他又发现,施了磷肥的小麦长势明显比其他的要好。
于是,李立科提出“以磷促根,以根调水”栽培技术措施,这一理念犹如黑暗中的炬火,照亮了合阳县的田间地头。
在李立科的指导下,当地粮食产量逐年翻倍增长,渐渐地,李立科成了当地群众口中的“活财神”。
可他毕竟不是神,长期劳重工作让李立科的身体垮了,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癌症,而且已经到了中晚期。
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李立科一开始拒绝治疗,他不想给死后还给家里留下巨大的经济负担。
可是组织不愿意放弃他,合阳的百姓舍不得他,就连他为之奋斗工作一生的土地,也不愿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早早埋入黄土。
许是名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李立科与当地百姓的缘分未尽,凭借强大的意志信念,李立科最终战胜了病魔,抢回一条命来。
可他做完手术的第一件事,竟是直奔田地地头,直奔工作一线,因为他知道合阳的百姓需要他,而他要用自己有限的时间继续为他们服务。
2020年3月15日,李立科去世,享年87岁。生命最后的数十载,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奉献自己的智慧,带领当地百姓过上富足温饱的生活。
合阳的县委书记和县长都曾直言:“在合阳,我的知名度没有李立科大。”可见李立科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之高。
李立科生病住院期间,当地百姓曾送他一块牌匾,上面刻着: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是宋人李纲《病牛》一诗中的名句,李立科就像一头勤勤恳恳的秦川牛,一生耕作在渭北高原田间地头,为人民群众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人们都在追崇明星网红,但我们不该忘记这些人民科学家的默默付出,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记忆。
如此来说,与其说这是一篇人物报道,不是说是一曲赞歌,是对广大农业科技者、科学家的最高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