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别老想用望远镜
真的很讨厌做决策...
因为在那时候。
在面对如山般的信息的时候,每一条都给了你那么多压力,好似若你没有在眨眼之间捕捉,恭喜你,你完蛋了!
自己想要的路线的脉络,必须要严丝合缝,一个不落的一个接一个。一个目的没有达成?恭喜你,你可以死了!
还要考虑那么多的事情,每一个,都要100%,全身心,不间断,豁上老命狗命性命去完成......我还是做鬼去吧......
可想而知,于己而言......这事多么恶心啊。
搞那么紧张干嘛,何必如此。还是按照心情而来,自然去做就好了。
于是,就有倒霉的各位,看倒霉的自己在这儿,写下这么些个东西了。
怎么回事呢?
本来想看的“远见”的书,不是这周自己在看的。那本是有关于职业规划的。这本呢?美名其曰是有关于决策的科学的。
起因只是因为自己,嗯.....靠着感觉挑,才爆出了这样的乌龙事件。
如果在这样的小决策上都有乌龙,让自己偏离了轨道的话。妈呀,自己活的这二十几年,就像绑在冲天炮上横冲直撞,完全无章法。
最终也就是像被燃烧殆尽的鞭炮那样,一地碎屑。
而且,只要我们心中还会有任何目的,决策就不会缺。
目的指向在每个人所要面对的未来那里。只要面对未来,就要面对不确定。
要面对不确定,把不确定慢慢改进为确定。
提前预知不确定的决策流程,你逃也逃不掉
好吧,这样一想,还轻松了一些。
既然逃不掉,那面对就好了。
但是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既然做决策如此自然,有必要,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像自己一样连想都不愿去想。
其实这类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
大家想一下,运动这件事。
想要获得运动的愉悦感,在过程中酸痛,劳累就要面对。
如果一次运动后,身体上的不适感,大过了运动后的满足感,那么那一定是个糟糕的运动经历。
同样,做出决策之后,结果让你感到非常的糟糕。
那问题就在于你做了一个烂的不行的决策,而不是每个决策都要让你体验到那个感受。
承认吧,这个原因可有你一部分功劳!
好了,现在,我们就要思考,该怎样去做出更好的决策,决定。
这也是这本书的内容。
如果你问我,结合书的内容(一半)和自己经验来回答的话,那这个事的核心就是。
别去做要么全无要么全有的决定
要去在这样的二分决定之外(要么这样不然这样)寻找其它可能。
寻找那些能更新你的理念的信息。这样做的例子:
作者在书中举的是,增加不同背景的陪审员,能使配审团做的决定更准确这个例子。
而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个和它同属一类的:
与人交流
仔细想想,我们每次的交流,是一种类似验证的过程。
你带着某种目的,把信息组织好,等待他人的反应。或是情感上,或是理性上,你都会得到些新的东西。
这样子看,那些与自己所不同的人,就是身上带有着不同的讯息的知识库。
还未知,但保不准会涉足进去。
那么,这样子交流,就和决策有相同的地方了。
或许还要更愉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