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袅袅工作虐我千百遍儒林外史

写了三篇关于《儒林外史》的文章,似乎有点理解大单元了

2023-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素年清浅

这几天跟着学生一起读《儒林外史》,这本书其实我以前读过几遍的,只是因为种种不喜欢,所以一直对它敬而远之。

这几天再读,由于有以前读书的底子,对人物的生平经历早有大致的了解,也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甚至还可以对整本书写一点书评。

由此想到读书之法中的横向读与纵向读。

横向读是先了解全书内容,如人物生平经历,与之相关的情节关系,以及人物性格特点。

纵向读则是在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归类总结,如我写过的,关于文中的女性性格,关于书中的僧人特征,或许我还可以写写关于官场,关于反面人物,关于正面人物,关于市井人物,诸如此类的。

横向读是基础,纵向读是归类总结。

说到大单元教学,也是这样。首先让学生横向通读一个单元或者全册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纵向归类各种文体篇目。如战争篇,爱国篇,人与自然篇,小说人物篇,等等吧!既然这样,为啥编书时不直接按照大单元归类,还得老师重新排列组合呢?


想起一个笑话:

大单元教学就好比酒席,以前是大杂烩,有酒,有肉,有菜,有米饭馒头;有热菜,有凉菜;有炒菜,有汤菜,有火锅。

现在大单元来了。要求打破饭菜之间要素,重新的整合,用“大概念"去统摄,凝练,概括。

于是,第一顿,专品酒,白酒、啤酒、红酒,各个国家、各种牌子的酒先来一遍。

第二顿,品肉。猪肉、牛肉、鸡肉、鱼肉,统统来一遍。

第三顿,只供米饭、馒头……每一顿,都专注一个味道点,客人品尝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热闹而收获颇多,以品主食为例,说不定有客人连米的产地,是否用农家肥都能品出来了。

没试过,不知道这样一读需要多少时间学完一本书,不知道这样泛泛而读时学生能否理解字词句篇,不知道这样下去学生能否有思辨的口语表达,拥有自己的审美以及语言有美感,学会用文字展现。

糖糖老师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一语中的。就像物理化学某些概念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一样,语文的大单元也需要特定的条件,比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比如学生高超的理解与表达力。

我们的现实是,学生读一篇课文都结结巴巴,大量的错别字和生字,把握不好朗读节奏读不成句,更别说理解作品内涵,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了。

饭一口一口地吃,课文一课一课地学,把基础打靠实了,再去归类总结,训练提升,才是我们当下语文学习的不得已的办法。

现在说的大语文,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大概念,什么都喜欢往大处说,让人感觉架子老大,调门老高,轰轰烈烈,落地轻飘。真想说,专家啊,大你个头啊,反正我的头老大老大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只做我自己就好。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