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集》

关于文学史价值

2019-07-15  本文已影响182人  梓檬
关于文学史价值

说一下文学史价值,这也是建立在阅读量基础上,才有所理解。文学史一般按照中国、外国来分类,然后按照年代来书写,这大家都知道。更细一点的,会按照内容、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来书写,大家也都有感觉。我们会发现有些作品并不太好,但是文学史上总是会有那个作品或者作家,比如冰心,甚至琼瑶,金庸等。如果不能区分文学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就会产生混乱,但一般文学理论书籍并不会清晰说明这一点。

了解了这个,一方面,对于鉴赏力会更清醒,另一面对自己写作的突破,也会有一定的提醒(是不是有什么新的突破,无论题材,还是形式上的创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阅读时候有过疑惑,说一本名著很有名气,很多评论家说好,也写在文学史里了,但是自己并不觉得好。

这很可能就是文学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区别,你的感觉可能没有错,不必怀疑自己的判断。

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有些书虽然名气大,是可以不读的,或者稍稍看一部分,就可以了。

关于这个价值区分,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就不强求一致了,有这种感觉就可以了。阅读时候会多一个判断的维度,是文学价值高,还是文学史价值,或者二者兼有,比例是三七开还是七三开。

比如郭沫若一部分人说不好,但文学史总有他。那么我们就需要判断到底是什么价值。

很多关于作品价值的分歧,其实是来自于文学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明白这个,分歧就很小了。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并不那么神秘莫测,审美感受也是人的天性,区别在于有的人体验少而且窄,有的人体验多且宽广,且不断训练强化审美感受,形成审美力,也就有了阅读鉴赏力。

因此如果阅读够多,方法得当的话,你的感觉一般是不会有错的。不必看到每一本文学史上出名的书,就修正自己的直觉,而应该坚持自己的判断力。当然,如果阅读力还没有形成,还是多方比较分析评论文章,最终判断。

第二条,在自己写作中,可以尝试拓宽题材,深度可能大家暂且做不到,写别人没写到的地方(小创新),当然前提还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基础,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其实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定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很多大作家的生活阅历很窄,作品却惊世骇俗,这都是和对内心挖掘相关的。题材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思想性价值另外再说),都是创作探索的方向,同样有价值。

比如郭沫若,如今包括以后,都不会有人像他那样浪漫抒情,也有人并不觉得他的作品有多好,但他又总是在文学史上留有一笔,为什么呢?文学史价值。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家阅读中进行判断,对鉴赏力就有提高。大家文学史读完一本,对上文说明应该会有更清晰的感受。

关于文学史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