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园集锦

万吨茅酒香

2020-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比秋乡

12月26日,毛的诞辰。毛与周喜欢喝茅台酒。毛曾对贵州下达生产指标:“搞它一万吨。”

卫星奔上天,“伟人”放光芒。

万吨茅酒釀,农民饿断肠。

1958年3月中央决定在成都召开会议。成都会议是一次批判“反冒进”、为大跃(越)进鼓劲加油的重要会议。会上,毛要求越进。他直接提出,要搞几十个、百把个“大丰收”的例子,这成了各地“放卫星”的第一推动力。

在这次会议上,毛很关心茅台酒的生产情况,对时任贵州主官周林下达指示:

“搞它一万吨。”

这就是半个世纪前,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狂热年代,茅台酒像发了疯一般,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产量大越进。

每生产1吨茅台酒,要消耗5吨粮食。问题是,大越进后面紧跟着是3年大饥荒,这么多粮食从哪里来?

答案是:从贵州全省及邻省四川紧急调粮。

据记载,这样的紧急调粮达到五次之多。仁怀县志就记载了1959年,茅台酒原料告急,厂领导向上级呼吁,贵州从全省调集粮食支援茅台的情况。这次调粮的具体数字是:遵义11万斤、毕节29万斤、铜仁10万斤、黔东南12万斤、贵阳7万斤、湄潭1万斤、习水10万斤、铜梓10万斤、安政1万斤、赤水4万斤、务川1万斤、熄峰1万斤、仁怀20万斤,共计117万斤。后来还不够,中央又从四川江津调来70万斤,支援茅台酒生产。

当时,农民生产的粮食必须卖给国家,自己留多少也得经国家批准。城镇家庭凭粮本和粮票供应粮食。这叫统购统销。

当时的贵州省粮食厅厅长王民三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那时贵州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浮夸风,大肆虚报粮食产量,直接后果就是把农民手里的粮食都征了过来。

1958年贵州省上报产粮180亿斤,但实际只有104亿斤。为了达到虚高的统购指标,就强迫农民多卖粮。结果是,1958年比1957年粮食减产2%,征购数量却反而增加了23.8%,达到33亿斤,导致农民被迫把口粮都给卖掉了。

1959年,粮食产量继续大幅减产到84亿斤,征购原粮却上升到40亿斤,占产量的47%。

1960年,产量继续减到63亿斤,征购数量却升到产量的52%。征购后人均留粮只有215斤原粮。215斤原粮折合大米只有150斤,平均每人每天只有4两。

“为保茅台,贵州做出了巨大牺牲。”王民三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茅台急需高粱,省里就从四川协商筹集400万斤高粱,四川的条件是贵州用400万斤大豆换。“这对贵州来说很不划算,因为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紧俏程度都比高粱高很多。”

这可是一桩很不合算的“买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