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之行·郎溪记·贰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21人  秋水浅语

筱雅/文

7月31日,星火公益培训的第二天,今天的安排,早上是专业引领,导师论坛,安排了四名导师给我们从不同角度做了专题讲座。

皖之行·郎溪记·贰

徐飞老师的专题《作文课:有一种美让人迷恋》,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讲座的精髓:

1.精心选点,唤醒表达。

他说:作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不在老师这里,而在学生那里,在学生写作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那里。

之后用了一个导图,强调了记叙文写作时,要抓住人、事、情、理、象五个方面,他说:好的作文在这五个方面都要有体现,做到融会贯通,情景交融。

2.素材梳理。

他说:不能把写作课上成阅读课,写作好的同学,就是交流的最好素材。抓住心理描写的情境,分解写作知识,变换写作方式,添加写作说话。用了一棵树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片叶子,都是写作的素材。

他还说:“一节好课几乎就是一个人素养的全部呈现。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当你站到讲台上,你就不得不将自己全部交出,包括学识、眼界、情怀、思维、审美……苍白无力的背后,一定是你肤浅单薄的阅读。课堂的境界——取决于你阅读的状态。”

3.因势利导,现场激活。

他说,他观察了外教老师的课,他们会始终保持深情对话的课堂,于是说到了茶馆式的课堂。

徐飞老师,是个热爱阅读与写作的人,他也是阅读的推动者,我曾看过一篇记者对徐飞老师的采访稿中写到他在读书的第三阶段里说过一句话,他说:读书已成为我的生活方式,它像呼吸一样自然,如蚕食桑叶一般为我本能的需求。”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酷爱阅读的人。

皖之行·郎溪记·贰

第二个专题讲座是高子阳老师的,主题是:《“我”真的可以非常优秀》。

高老师从讲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最后一课》开始,他说:真正的优秀就是把以前的东西保存下来。他说,李老师保存了许多学生的发黄的照片、泛黄的作业本和发黄的检读书,还有陈旧的备课本……

他说:这些才是是一生教育该留下的痕迹。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他说:真知者,真仁者,真勇者,必须是读书者。他还说:读书是欠债,写作是还债。

他给我们讲了读书方面的许多数据,比如:犹太人年人均读书64本,前苏联早已经达到年人均55本,美国从克林顿开始启动了年人均阅读50本的读书计划,日本年人均读书25本……读书量的数据告诉我们,再不让孩子大量阅读,我们的国民素质要出大问题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不能让孩子不读书。对于学生阅读的类型和内容我们都应该要加以引导了,我们每一个指导者都应真正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兴趣为本,对童书进行推荐和指导。

他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书籍,并且指导我们如何读书,他还给我们罗列了当今教育存在的一些现象:为什么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少?家庭作业为什么只是抄抄?为什么要求孩子主动向客人和大人问好?往孩子头上贴星星的老师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你的家里又有多少本书有价值?……

他说:错误或者不恰当的表扬,其实就是一种隐形的暴力,这样的表扬其实是控制了学生,当他们没有了这样的表扬和奖励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

高子阳老师的讲座,让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层次地展开阅读,感受阅读的美好,让同学们享受属于自己的阅读年代。

皖之行·郎溪记·贰

第三个讲座是梁增红老师的《做一名专业的幸福老师》,讲座致力于文本的解读,他说:语文教材是若干不相干的文章组成,他们的原生价值并不是为教材而生的,所以如何解读?要看学生的思考。

他还说: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读书的人教学生读书。这个观点,我是感悟颇深,现在的教育应该大抵如此吧。

就拿我校的例子来说吧,我校48名老师,据我所知,几乎没有几位老师在读书,偶尔有个别老师看书,也几乎都是杂志之类的,专业书籍就更没有人看了……

梁老师还说:要把作品转换成课文,要挖掘文本教学价值,侧重文本的人文性,而不是工具性。要尊重教材,对于自编教材,梁老师还是有顾忌的,他说,一定要慎重!

皖之行·郎溪记·贰

早上的最后一个讲座是柳咏梅老师,她的专题是《课堂“小零食”,语文大素养》,她由素养一词入手,讲述她自由灵活的语文课堂,注重的是熏陶——濡染——沉浸,还有就是丰富的积累。许多细小的做法,如汉字哲言、古诗文微讲座、现代经典诗歌鉴赏、书法赏析、视频《国宝会说话》……

她的“小零食”让我明白了,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有过硬的扎实的语文素养,这是极其重要的。

皖之行·郎溪记·贰

下午的安排是专业研修。分别安排了沈秋芳、李宏、龚天雁三位星火老师进行了模拟授课。沈秋芳的模拟授课的题目是《一滴水经过丽江》,这是一篇阿来的散文作品,原本是小学生作文,却入选到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写的是丽江的美,秋芳老师带着我们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视角新、游踪巧、情感细。

因为是一篇游记散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作为公开课来上,把握还真是有些难度。她的欠缺在于没有把散文优美的文字言语做深入的挖掘,特别感动于秋芳的导师,他在课堂上发现秋芳的欠缺,作为导师的他,竟然把自己扮演成了一名顽皮学生来提问,想要引导她往深了挖掘,无论是否引成功,这份师者之心,打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忍不住为他的举动而热泪盈眶。

李宏老师解读了是郑振铎的《猫》,从人眼中的猫和猫眼中的人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体现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引发思考。

龚天雁老师的是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她反反复复利用朗读来引导我们抓住技巧来感受内容及其情感。

最后是王益民老师的小结:他指明所有的模拟课的通病都是解读深度不够。他说:对于文本解读,需要八个意识:读者意识、课文意识、任务意识、语文意识、建构意识、方法意识、鉴赏意识、主题意识。

之前看过文本解读的三种意识:平等意识、多元意识、限制意识;也看过四种意识的说法:学生意识、文本意识、读写意识、创新意识。今天王老师又给我们提出了八种意识,可谓受益匪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