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喜欢

2021-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滴水皈依

除了去海边和湿地公园, 附近还有一个我喜欢去的地方,那就是区图书馆。

那里 窗明几净、息息安静,虽然里面的人不多,但坐在桌前的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寻觅着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一天,我早到半小时,还未到开门时间,其实门已经打开,工作人员已经在里面走动。我站在门口等待。一个保安走过来,彬彬有礼地对我说:隔壁就是书法展览厅,已经开门,您可以先去观赏,里面也有座位可以歇息。说完他面带微笑,伸手引导我过去。

我受宠若惊。平时看多了爱搭不理的面孔,看多了冷漠,不禁感慨,有文化的地方就是不一样。假如人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民族有素质,那这个社会就真的和谐了。

我读过路遥的《人生》,没读过《平凡的世界》。

战友马金贵在知青回忆文章里说:、、、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路遥的《平凡世界》。我下岗失业后,单位破产,我也流亡在外。在收拾租住的房子时,橱柜里有几本书,其中《平凡世界》映入我的眼帘。听人说过,但没有读过。当时只找到上下两卷平装本,没有中卷。我翻看了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这是本好书!赶快翻箱倒柜地找中卷,没有找到。后来这中卷还是在书店里断断续续地蹭读到的。直到手机里可以听讲书,这一百多回《平凡世界》被我收藏,入睡前,总喜欢戴上耳机听上一段。说不清为什么,总也听不够,虽然说的是平凡人、平凡事,总会引起我思绪的波澜。许是书中主人翁的经历与我相似,许是孙家兄弟与贫穷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在艰难坎坷的人生中磕磕绊绊地走到今天?无意中捡到的《平凡世界》,竟给了我极大的生活勇气。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太需要孙家兄弟这样的典型,太需要这样真实的文学作品,鼓舞激励千千万万社会底层的人。

看到战友这段话,激起我读这本书的欲望,于是就到图书馆里寻找。

那天,我找了半天,找不到。后来请图书管理员帮我找,管理员递给我一本《平凡世界》的普及本。我高兴地捧着这本书回家,一路上脚步轻快,心里喜洋洋的,仿佛得到一样宝贝。

回家的路上天下着小雨,街景雨蒙蒙的是那样美丽。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心想可惜路遥英年早逝,否则他能知道他的著作在几十年后,还有人这样喜欢他的作品,该是多么高兴!

读完这本百万字的小说,真有和马金贵战友一样的感受。同时好像真切地看到,那个还在禁锢之中的社会,已经慢慢地迎合着市场的意愿,逐渐开禁解放,既令人兴奋,又令人伤感,思绪被紧紧地吸引。随着书中的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俩兄弟起起落落的轨迹,令人扼腕。

路遥的文笔真实大胆,深刻平实,引人入胜,再现了历史,不愧是一本好书。

有时站在书廊中间,不由感慨,这么多的书籍,可惜我的时间精力已经有限,已近黄昏的我还能阅读几本好书啊?

如果时间能倒流,如果现在是在内蒙兵团,如果这座图书馆是在连队,我想战友们肯定也会像我一样喜欢,也会蜂拥走进图书馆去 。那时热血蓬勃的年轻,有好奇求知的欲望,正是武装头脑的黄金岁月,可惜那时没有这种精神食粮。

在网上几次看到有战友提到哥伦比亚作者马尔克斯写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说这是一生必读的书籍。作家莫言和梁晓声都说受这本《百年孤独》启发,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于是,我又跑到图书馆,上下寻找,几次未果,请求管理员帮忙寻找,说没有这本书,好遗憾。我不喜欢看电子书,喜欢看纸质书籍,以后或者去买一本吧。

找不到《百年孤独》,却发现一本梁实秋写的《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看了几句,非常喜欢,如今还在我手里,可以借阅一个月。

梁实秋先生是哈佛大学毕业,是和鲁迅同时代的一个学者、散文家、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而且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读这本《人生不过如此而已》的散文集, 不能和读小说一样,一气读下去,我是一字一句品味着阅读,而且常常会掩卷沉思,不由得拍案而起,不由得一个人笑逐颜开,真是字字玑珠。

读着这些好书,思绪万千。再回头看看眼前的世人,和网上的百态,尤其是当下的老年社会,老人应该是睿智的、可敬的、慈爱的,宽容的。可是满眼看到的是茫然的老人、忙碌的老人、眼神空洞的老人、和挤着公交车并不富裕的老人。

这一代老人,包括我们这些已经进入老年的知青,我们接受了怎样的教育?一张大字报,一本小红书,包括我自己,零零乱乱的一点可怜的知识,充其量也抵不过一个初中生,除了少数有幸去上大学的知青,就是好自学的人,也无法接受到良好系统的教育。

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和民族素质,不是用数字可以概括的,而是要看走在路上的,活在眼前的,移民到国外的,活生生的一个个人的形象和表现。

读着梁先生这本散文,常会引起我许多联想。

譬如梁先生说:有许多人,把所有的大学教授都看的很重,以为他们在品行上都是很清高的,在学问上更不消说。只要认清 “ 博士”  “ 硕士” 的招牌,便不致误。其实这是误会,由这种误会还会产生出许多失望和悲剧。

不由想到如今我们有那么多的博士和硕士,假冒的文凭不知有多少?而且许多都是我们的带路人,坐在领导的岗位上吆三喝四的,扯大旗作虎皮,吓唬着老百姓,这真是悲剧。

又读到一篇有关嬉皮的文章说:女的有穿破烂裤子者,故意在裤腿的上方留一二个三角破绽、、、做局部的裸裎。穿袜子的很少,穿凉鞋的很多。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有美女喜欢穿有破洞的牛仔裤。还流行光脚穿鞋,不穿袜子。我也试过,不穿袜子走路并不爽,有时鞋边会磨破脚皮。现在又流行穿露出脚腕的袜子,和露出脚腕的裤子,大冷的天,也要把脚腕露在外面,原来这都是来自嬉皮士。

梁先生又说:嬉皮也有嬉皮的哲学。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是的社会人生机械化,人的生活被科学技术所支配,失掉了自由和个性,失掉了人生的情趣。所以嬉皮思想就是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激起反抗,反抗一切传统礼法习俗,以求返回自然,恢复自我的存在。

怪不得女作家张爱玲,当年因为穿衣服不自由,结果转道香港去了美国。

原来这也是一种人性的反抗,有道理,我服,长知识了。我读着想着笑着,梁先生真深刻。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睿智的人聊天,他会使你脑洞大开,会使你灵感爆发,会使你乐趣无穷。

可是,每次去图书馆借书,总感觉有一种遗憾。图书馆里人影寥寥无几。网上总说中国人不爱阅读,是的,问问身边的老人,有几个老人这一生好好读过一本书?

曾经我还住在养老院时,网上在骂女作家方方,说她有一本被禁的小说叫《软埋》,这倒激起我想阅读这本小说的欲望。既然被禁,那当然买不到,也借不到 。巧的是,忽然有一天,我在养老院的图书室里发现这本书,大概是谁扔在那里的,因为我已经把图书室里有限的书籍翻了好几遍,以前没有这本书。现在突然出现在这里,是谁扔掉的呢?之所以扔掉,大概是害怕吧。

我可高兴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给我送书来了,于是这本书到我手里。那是一本描写一个乡绅的儿媳,一九五二年全家被杀害,她逃离家乡,以致失忆、、、我这才知道,被禁的原因是揭露了大批打杀地主那个年代的历史。可是历史是需要真相的,现在网上有的是揭露真相的文章,还能把互联网彻底禁止吗?

有战友在微信与我留言说,他废寝忘食地 用了三天时间,听了一遍莫言的《丰乳肥臀》,让我即觉莫言就是一位敢言的雕刻家,他把愚味至极的天大地大不如我大,刻画得出神入化,他把人性的美善与丑恶剖析的入骨三分、、、如果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能像莫言一样,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希望。

这个战友视力不好,他无法阅读莫言这本四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想法倾听有声小说。战友这种精神值得赞颂,他对不了解的事物,非要自己亲身验证。不像有些人,根本没有阅读过莫言一本书,却要在网上大骂慕言是卖国贼。

可喜的是,我在图书馆的书廊里看到有一格书籍都是莫言的,没有被下架。就像女作家方方,在网上被骂的天昏地暗,但是她的范文照样印刷在高中学生的课本里。

我想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社会前进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

这也是我每次走进图书馆喜欢的心情,好像是去淘宝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