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为什么要提及“涉大川”的概念
2018-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品云客
易经的卦辞及爻辞里有多处提及“涉大川”这一概念。比如需卦的卦辞是“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而它的彖辞则是“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现代人的眼里,山河是美好的。象什么“五一长假”“国庆”之类的,名胜古迹往往人山人海。这一切大家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又有谁想过,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强大,我们的社会安宁。
在《周易》中,坎为险,为阻碍,为陷,为大川。所以当社会动乱的时候,山河往往是凶险之地。
《资治通鉴》上记载,一次魏武候顺着黄河而下,看着险要的山河,对吴起说:“固若金汤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啊!”(他说这话的时候也不想想,他曾祖父当年就和智瑶一起,用晋水淹了晋阳!)吴起回答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也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黄河经过其南面,因他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
吴起的见解真是一针见血。在历史上,被大川淹死的帝王也挺多的。所以,我想《周易》也许是用“涉大川”来做为社会稳定或动荡的另类指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