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不管教孩子”的勇气吗05
前篇文章说到,孩子不喜欢学习,家长对学习的错误理念对孩子影响极大。
实体书如何能够使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岸见一郎说,第一,你要让他知道求知本身的乐趣。第二,你要让他奉献社会。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告诉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并不意味着你自己赚钱,并不意味着你自己开豪车。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意味着你对这个社会有价值,你为这个社会能够作出贡献。
作为父母,把奉献社会和求知的乐趣告诉孩子,当孩子真正找到了学习的喜悦,他就有了求知的乐趣,他就能够坚持学习这件事情。没有求知乐趣的孩子,容易放弃学习,只要受到一点点打击,就会自暴自弃。
比如课本上有一部分内容不是考试重点,他就不学了;考上大学了,终于不用用功学习了,打游戏,疯玩儿;作业写完了,或者是抄写了别人的作业,就不用学了,管他懂不懂呢……
父母把奉献社会和求知的乐趣告诉孩子,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怎么办?
作为父母,要认真反思孩子为什么不听你的话,你有没有瞧不起孩子?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是长辈,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打骂孩子,唠叨训斥,似乎显示自己高高在上,特别负责任似的。
岸见一郎说,如果父母瞧不起自己的孩子,孩子分分钟都能感觉得到。
孩子的内心非常敏感细腻,当他发现父母瞧不起他,他就容易不听你的话。他每天盼望着什么时候长大,什么时候离开这个家,什么时候不再听你的话。
有的家长跟孩子交流,开口闭口就是学习,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可交流的内容。
我的一位亲戚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和女儿的关系非常紧张。她女儿曾给我说:“我妈妈除了问我考得好不好之外,别的都不关心,我就是一部学习机器。”
当然,我这位亲戚—女儿的妈妈勤快、能干,每天做很多体力活计来养活她和弟弟。这位妈妈文化水平不高,跟孩子之间的对话就那么几句话:“成绩出来了吗?考得怎么样?作业做完了没有?”除了这些,别的一概都不会过问,因为她认为,其他都不重要。
父母跟孩子开口闭口只谈学习,会造成什么样的恶果?
首先,孩子没有存在感,他在这个家里,无足轻重。“我就是一件学习工具,这个家气氛好不好,高兴不高兴,取决于我的学习成绩”。
朋友的女儿上大学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只管负责学习,任何家务不做,不洗内衣,不盛饭,不洗碗,吃完饭推碗,就按妈妈的要求去学习,在家里,孩子感受不到一点存在感,并且考进大学后,她怎么也适应不了大学生活,不久就得了抑郁症。
家长怎样才能让孩子有存在感?
岸见一郎说,父母只需要对孩子表示感谢。孩子陪你散步,你可以感谢他;孩子做了一些家务活,你可以感谢他;孩子对别人说了体谅的话,你也可以感谢他。
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全方位存在的人,而绝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和学习的工具。
岸见一郎说,有一次,一位家长来找他咨询,说孩子不好好学习,在学校经常捣乱,做出很多叛逆的事,使他非常头疼。他去了解那个孩子的生活。
他很吃惊,发现这个孩子竟然在家里负责照顾一位瘫痪老人。家里条件也不好,孩子每天回家要照顾老人。父母来咨询的时候,唯一只说的话题是他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岸见一郎说,这个孩子都已经做了成年人才应该做的事,父母还不对他表示感谢?父母对孩子做的那些家务活,视若无睹,认为那个不重要,就盯着孩子不学习。
对孩子做的别的方面不表示感谢,孩子没有价值感,没有价值感就没有自控力,没有自控力就不能够好好学习。
孩子为什么会叛逆?他就是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就是你所有的事都不跟我说话,我做错事,你肯定要跟我说话;我不能把所有事都做好了,都做好了,你更不和我说话了。
还有,就是家长千万不要跟孩子讲“学习是先苦后甜”,因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事,学习是有乐趣的,一定不能拿它来换后边的东西。
有的家长说了,那怎么能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岸见一郎说,孩子总会学习。家长唯一能做的事,只有信任、等待、感谢。
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孩子有点耐心。有的孩子早早地爱学习,有的孩子晚晚地爱学习。作家长的核心是要有耐心。当然,如果早早地做得都对的话,孩子不会轻易地放弃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个人的权利;学习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