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优秀公司的4个特征
什么是优秀的企业?要成为优秀的企业,有逻辑和规律吗?
通过研究100多家企业的历史,我们发现:那些曾经优秀的企业或者那些直到现在依然优秀的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万变不离其宗,把握住这4个特征,你的公司距离优秀也就不远了。
01 超越利润的追求
毫无疑问,所有的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盈利性是上天赋予企业的最基本的特性。
但令人吊诡的是,一门心思钻在钱眼里的企业却往往赚不了钱。这是为什么?
企业的基本任务,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组织构成的,社会分工赋予不同的组织以不同的使命。
比如,军队的使命就是要保卫国家安全,学校的使命就是要培养人才,医院的使命就是要治病救人等等。
企业的使命就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了让企业更好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那些好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可是在现实中好多企业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有些企业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一点,忘记了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才能为自己创造价值。
不知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想自己挣钱而不想为社会服务,这样的企业,能存在下去吗?
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它需要履行它的社会功能。事实上,任何组织都要履行它的社会功能,否则都会被社会强制淘汰。
那些优秀的企业,都很明白这一点。
它们不是不关注利润,但和关注利润相比,它们更关注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
因为它们深知,只要企业能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价值,利润就会滚滚而来。
所以,优秀的企业都追求利润之外的东西,而只把利润当成副产品。
02 良好的管理,尤其是基础管理
当众多的企业都想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赢得利润时,竞争就出现了。
能不能获取利润,不仅取决于你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还取决于你创造价值的效率。
怎么样才能获取效率?谁是专门解决效率问题的?答曰:管理!
历史的局限使得在中国要做好管理是比较困难的。
改革开放以后,相当一部分企业搭着经济增长的快车成长起来了,但是,当经济渡过了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期后,当反腐使得政治日益清明的时候,企业旧有的挣钱方式失灵了。
当企业该去向管理要效益而不是向体制要效益、向权力要效益的时候,很多企业不会了。
历史和制度的局限,使得管理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短板。
有些企业,即使是业务非常好的企业,也因为管理跟不上而不能健康成长,最终只能沦落为个头很小、年龄很老的人。
反观那些经营得好的企业,都是管理能够支撑业务发展,有些甚至是能够引领业务发展的企业。
所以说,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基础管理,所谓的制度、责任、流程等方面与西方企业比还存在差距。
所以,优秀的企业,一定要有良好的管理。
03 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是人的事业,文化是企业的基因。
企业的特色在于文化的特色,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说好的企业是一所学校,不仅是因为这种企业能提升人的能力,更是因为它能够提升人的境界和层次;
说好的企业家是牧师,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教化人、提升人。
所以,好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好的企业家最后几乎都成为哲学家。
企业是经济组织,是盈利的,它本身包含着强烈的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这种动机很容易使身处其中的人沉沦在物欲里。
它不像教育、艺术等组织更关注和追求人的精神境界,所以它更需要有好的文化来平衡。
以价值观、使命、精神等文化元素所构成的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超越自身来审视自己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使命的作用。
这对提升企业、提升企业内的人、实现对物质的驾驭和超越大有益处。
所以,优秀的企业一定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
04 与时俱进的创新
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文化基因里都有一种基因:创新。
创新是企业超越时代的不二法门,那些曾经管理良好的企业,如诺基亚等,都是因为不能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而西沉的。
其实,创新也是管理的因素。一方面,创新需要管理;另一方面,管理也需要创新。
然而,无论是对创新的管理还是对管理的创新,其结果都会使企业与众不同。
那些讥讽海尔拿不出杰出的产品而只是在管理上折腾的人,是不了解创新的人。
因为他们不知道,管理创新的难度,不亚于任何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自从西蒙的决策理论出现以后,现代管理的重点已经不再局限于仅仅解决决策以后的效率问题,而是首先解决决策问题。
一个企业究竟该做什么事情?如果是创新,该在哪些方面创新?进行什么样的变革与创新,才能使企业超越时代,和未来的变化保持一致?
从这种意义上说,那些消亡的企业,也是因为管理没有做好—至少可以说是创新管理、变革管理或者战略管理没有做好。
但是,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创新,又是何其艰难?它岂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所以死亡是正常现象。
就算是老鹰重生,它也只能重生一次,不可能永无止境地重生下去,否则,就没有所谓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了。
尤其是受到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冲击的实体企业,要想使自己从过去的传统粗放向现代精益经营转型,就必须开启新理念。
用归零的心态,开放地学习不同知识和技能,基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员工价值贡献进行分配利益,构建一个精益体系,就能拥抱未来,打造幸福型企业。
(来源:世界经理人,作者:周晓寒 )